因此,当当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构建了收集和销售中国可供书数据库;而在这之外,这十余年来,几乎看不出当当做过任何其它创新——它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网络书店。在互联网业态加速变异的今天,当当的模式单一,已经不能算是成功互联网企业的典范,同时因为没有上市,仍带有家族企业的色彩。亚马逊则在成立2年后(1997年5月)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早已转型为家喻户晓的大众,公司。
这决不能简略归罪于中美商业环境的差别。是的,中国的IT、物流系统建设落伍世界太多。但当当网始终固守第一代互联网企业“鼠标+水泥”的运作模式,把互联网仅仅当作一种新的销售渠道,没有深入懂得电子商务的本质,并由此来调剂战略安排。亚马逊则天生带着互联网的基因,并深入领悟、实践了传统商业,从而取长补短,整合了新经济和传统经济各自的优势。
可以预感,当当的未来之路并不轻松。自2008年起,当当在中国市场已被出色亚马逊反超,而且差距越拉越大——这在中国互联网业界来说非常罕见 (Google、eBay、Yahoo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都不如本土竞争对手)。目前当当被迫向百货转型,但在物流系统、仓储系统不发达的制约下,百货联营模式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且现在起步,也许已经晚了。
亚马逊深知内功的重要性,稳扎稳打,舍得大手笔地投入中国市场,出色亚马逊的反超即是这方面的成效反应,而且中国业务模式仍在换挡提速。作为一家更要在意成本的本土公司,当当可以说是被大势逼着走向百货联营之路,要扩大就必须进行大批投入,但当当的盈利才能不足,越往后越不堪重负。
所以,当当不得不考虑融资和加快上市步伐。“现在当当的估值最低是10亿美元,低于这个价一切免谈。当当目前仍有很快的增加,未来三年之内,我基础不会考虑卖当当。”虽然联合总裁李国庆的公开言论仍掷地有声,但一切还有待事实来验证。
必须强调的是,当当仍是这十年来中国新创企业中比较成功的一家。当当VS 亚马逊这组案例,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显示了即便是在新经济范畴,中美两国的产业环境与创新层次的现实差距。对于中国的新经济创业者来说,重要启发在于:模仿千万不能“得其形而忘其神”,创业的最初阶段可以模仿,但到必定阶段后必须摸索出一套本土化的、合适自己并带有创新色彩的思路、技巧或者商业模式,否则企业没有做大做强的盼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