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US就是从那时起对中国的企业上足了发条,宁可错杀,不得放过。
问题的要害,是机会。回想起来,那真是在气象状态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远航。当时,中美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高度紧张,缭绕着国民币升值展开的对华施压举动空前强硬,针对中国兑现入世承诺的一系列责难更是接踵而至,贸易争端愈演愈烈。
更糟糕的是,舆论环境也非常之差。看到这种风起云涌的状态,“中国要挟论”的爱好者简直是乐得睡不着觉,忙不迭地兜售着那套“过季”的主意,看到有东西可以炒作了,美国媒体也兴高采烈地进行起中国崛起及中国要挟的大讨论来。在这种逆流状态下,中海油的并购从一开端就是令人失望的。
旁观者清,远在法国的《解放报》说得很明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公开出价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一事再次唤醒美国的反华阵线。”而美国《华尔街日报》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美国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积怨已久,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而中海油对加州联合石油的出价可能正好充当了导火索的角色。”
最重要的是,像此番华为一样,当年中海油的并购触动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猜忌”。最后占了便宜的中海油的竞争对手,当时很昏暗地说了这样一番话,“一家中国政府控股的企业如收购美国能源资产可能会导致美国能源价格上涨。”而这恰恰逢迎了一些人对中国的所谓的“能源野心”的担心,在他们看来,“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在全球能源储备日渐可贵的今天,中国有意将能源资源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这些经由媒体渲染,就成了“中国的怀有敌意的收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界的歇斯底里已使单纯从经济角度盘算收购报价变得不再可能,尽管业内人士颇为同情地说,“如果纯粹只是价格问题,那中海石油应当已经胜出了。”但遗憾的是,此时的并购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政治问题。
花了很多钱,中海油终于明白,在美国,许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安全甚至还有些民族心理的问题。
除去谷歌综合症,中期选举也是让华为无可奈何的政治考验。由于机会奇妙,华为在美的扩大举动,已成为美国安全部门重点关注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对华为的放宽,都会给当事人带来麻烦,在中期选举的关口,这样做是有很大政治风险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华为之痛,其实也应当给其他近期对美国资产有想法的公司提了个醒:在中期选举这样一个政客们要纷纷站出来表态、表忠心的时候,任何收购都可能被联想为恶意的、敌意的、不怀好意的。
这样看来有一件事很迫在眉睫,那就是怎样加强中国重要资产的保护。在华为们饱受被审查之痛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CFIUS的做法其实很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它的“民主集中制”,也即一个部门和谐全局,比如它的抓大放小,也即重点关照军用、安全、高科技、稀有资源及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而让市场照顾好其他与此无关的事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
(本文起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张国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