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凌晨3时,正在睡梦中的朱江接到了甘肃电视台同行的电话:甘南州的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情可能非常严重!
本来还有些迷糊的朱江立即清醒了,马上叫醒了同组的其他同事,一方面向北京汇报,一方面准备随时动身前往数百公里外的舟曲。
“我们这个组平时常驻兰州,就是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所以平时就准备好了应急箱,里面都是采访、直播所必需的设备。”
朱江告诉法晚记者,凌晨4时左右,他和另外4名同事已经在驱车从兰州急奔舟曲的路上。
由于舟曲地处甘南山区,夜路难行,从兰州赶过去最快也要8个小时才能到达,舟曲灾情的报道在8月8日上午还仅仅是新闻网站上的短消息和电视台的连线。
8月8日下午1时左右,朱江一行终于抵达舟曲,成为首批进入舟曲灾区采访的记者。当天下午1时30分左右,朱江和他的同事们发回了舟曲灾区的第一条现场直播报道。
采访故事二
守候废墟帮遇难者家属找遗体
8月10日,新华社摄影记者邢广利从北京赶到舟曲。
抵达灾区后,他没有像其他同行那样跟踪报道大面上的情况,而是“盯住”了遇难者刘开德一家。
来舟曲打工的虎家崖村村民刘开德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8月7日那一晚,他没能躲过泥石流,撇下了年过七旬的父母、妻子和4个还未成年的孩子。
从8月10日早晨抵达舟曲开始,新华社记者邢广利就开始追踪报道这一家人的情况。“我刚到时,他的家人正在这片淤泥滩上寻找刘开德被埋的具体地方。”邢广利介绍,当发现刘开德所住的出租屋废墟后,他帮助联系了一支救援部队,帮助其家人挖掘刘开德的遗体。
2天多的时间,邢广利始终没离开那片废墟,他和刘开德的家人一同等待,等待送刘开德回家。
第三天,刘开德的遗体被发现,当天下午,邢广利与本报记者一同跟随刘开德的家人送刘开德归乡。
虎家崖村距离县城10公里远,抬着刘开德遗体的村民熟悉山路,走得很快。为了能够拍摄到遇难者归乡的照片,体重近200斤的邢广利始终没有落下,甚至跑到了他们的前面,提前赶到了刘开德的家里。
采访结束离开前,刘开德的家人用力地握着邢广利的手表示感谢,邢广利的心情格外沉重。
在舟曲,邢广利拍摄的最后一组图片,是找来几个灾区的孩子,写下各自的心愿。“我希望我能够帮助他们,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够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灾难,更好地活下去……”
●记者手记
被打、被指收黑钱、遭到辱骂,近一段时间以来,记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为一系列事件大打折扣,甚至被讥讽为“妓者”。但是总有那么一批人,他们选择了做记者,他们一直在风雨兼程!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他们始终忙碌在一线,跟随救援官兵深入废墟,为贫困学子联系资助,帮助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
在每一个新闻现场,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灾难中的悲伤与坚强。他们希望通过所从事的工作,让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进每个人的心里。
这是他们的追求,即使面对侮辱,他们也无怨无悔。
本版文/记者王南摄/记者王南黑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