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民生
2010年5月23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社保”。意味着不管有没有深圳户口,只要生活在这座城市,就能享有社会保障。
在提出“全民社保”前,深圳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
2006年,全国首个《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参保人数目前已突破500万。2007年,深圳实行《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超过50万少年儿童参保受惠,其中包括约14万农民工子女。2008年,《深圳市非从业居民参加社会医疗保险补充规定》实施,没有工作的深圳户籍居民也可参加医保。至此,深圳市“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覆盖所有户籍居民、非户籍在职职工及其在校在园子女。目前深圳医保参保人数已突破900万。
转换“繁简”
去年,深圳推出建市以来最大规模和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核心是“大部门制”。
从去年7月30日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到9月8日精简后的31个工作部门挂牌,再到10月各部门工作人员基本就位,不足3个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46个政府工作部门减为31个,600多项行政审批事务减少近200项。部门整合之后,化繁为简,效率提高。
另一次试点是关于党内民主建设。今年的第五次党代会上,深圳尝试公推直选,差额选举产生党代表,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开创先河。
坚持先行先试,继续“特”下去
深圳是中国最早开放和最成功的经济特区,“试验-推广-趋同”的发展模式独具中国特色,使其成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起点。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改革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排除阻碍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在而立之年,深圳应重拾改革开放之初的胆量和闯劲,坚持先行先试,继续‘特’下去。”
“过去30年,深圳在不断摸索和试点中茁壮成长,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不能说它完全找准了定位,找到了发展方向。”郭万达说。《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09)》蓝皮书指出,深圳下阶段改革难度更大,面临相对固化的“利益格局”。
郭万达分析,深圳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定位。在原有体制优势逐渐消失、新优势还较模糊时,深圳的未来发展隐含危机——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迫使深圳转变发展模式;特区内外差距明显,促使深圳转变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潜力与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迫使深圳改革发展机制。在下阶段,特区的试验作用决定了深圳可以在发展模式、战略及机制方面有所创新。
深圳的问题也是其他沿海先行发展城市的普遍问题,可能也是其他内陆城市现在或将来会面临的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