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森指出,广东“积分入户”的特点首先不同于以往许多处所的“买房”入户,而是设计了一套包含各个方面的指标系统,特别是将社保、社会服务等纳入其中,这更符合权利和任务对等的精力。
在中山市先行一步的实践中还可以看到,这个政策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权利和户籍没有完整捆绑。比如,许多外来工不满足入户申请,也可以申请“入学指标”。“任务教导和社保、基层选举、公共卫生都一样,属于最低层次的社会权益,门槛应当最低。”贡森说。
推动城镇化
2009年年底,温家宝总理曾表现,中央决定稳妥地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思路之一是“要解决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又没有户籍的人们,让他们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
2010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求是》杂志刊登署名文章提出:“加快推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摸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程度。”
中国国民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孙龙说,现在的第二代农民工与其父辈不同,很多是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对农村、农业都缺乏认知,而对城市有归属感。“他们盼望成为城里人,但束缚他们的就是户籍制度等制度性的障碍。”
推出农民工积分入户的广东和浙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比如,中山市现有流动人员约12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5.7%;宁波市流动人口则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广东省推出“农民工积分入户”,除了出于社会公平的考虑,背后也有着经济上的深意。年初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就指出,城市化是增进居民花费的重要道路,大力推动城市化过程是广东2010年实行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工作之一。
贡森认为,以往大城市发展对外来务工人员是“只要人手,不要人口”,现在广东积极吸纳农民工落户,是认识到了“人口”对增进内需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
北京大学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也认为,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城镇化是增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旦农民工可以入户,就需要定居下来,就会增加住房、耐用花费品的花费,还会增进相干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发展,至少也能带动几万元的花费需求和更多的投资需求。”以广东省为例,按照目前设定的每年60万个入户指标,可以增加最终花费几百亿元。
在广东省的积分措施中,既强调全省的统一性,又重视赋予处所自主权。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指标由省统一指标和各市自定指标两部分构成,省统一指标全省互认、流通和接续,各市的自定指标可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政策设定。
该措施还特别强调指标向中小城镇倾斜,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陆铭认为,这一思路还存在局限性。
“户籍改革的基础精力应当是,土地和户籍制度的改革要顺应而不是试图去干涉企业和劳动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集聚趋势。生产要素向大城市集中,这是市场规律起作用的成果,发展大中城市更能增进内需。”陆铭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