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户籍破冰的“人口”深意
以往大城市发展对外来务工人员是“只要人手,不要人口”,现在广东积极吸纳农民工落户,是认识到了“人口”对增进内需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殷俊
“分数够了吗?”当下的广东,一个新的问候语迅速风行起来。这不是高考考生们在询问彼此的成绩,而是广东外来务工人员关心的“积分入户”话题。
6月7日,广东省国民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领导看法(试行)》(下称领导看法)。自此,广东省的农民工及其随迁人员将可通过积分制方法入户其工作居住的城镇。原则上,达到60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就可以申请入户。
这意味着,广东吸纳外来务工者落户本地城镇的改革进入制度化层面。
梯子的第一步
在领导看法后附的“广东省农民工积分领导指标”中,除学历、职称等指标外,还包含缴纳社会保险费。每参加一个险种满一年,就可以积1分,总分不超50分。一名高中毕业的外来工,参加五个险种8年就可积40分,再加上学历分(20分),就可以达到入户的门槛。
领导看法同时规定,外来农民工参加社会服务(5年内)也可积分。比如,参加献血每次2分,参加义工、青年志愿者服务每满50小时积2分,慈善捐款每千元积2分,每项最高不超过10分。
除了积分的正向鼓励,领导看法中还有扣分机制。比如,有超生行动,5年内不能申请入户;期限届满后,超生一个子女扣100分等等;此外,受过劳动教养的扣50分,受过刑事处分的扣100分。
在一省范畴内开展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广东省是全国第一家。“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是阶梯式的,一步步地开放相干社会权益,广东的改革可以说是搭好了梯子的第一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贡森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低门槛、渐进式
广东省的“积分入户”政策,是在部分地区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推广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山市。
早在2007年,中山市政府就开端了农民工入户的摸索,不过是以“百佳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近3年里只有百余人受惠。
2009年,中山市政府颁布了《中山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暂行规定》和《中山市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实行细则》,今年年初又颁布了《中山市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措施》,正式启动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
上述文件规定,中山市以后每年将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积分排名的方法为外来流动人员安排必定数量的入户指标。另外,达到必定分数的流动人员子女亦可入读公办学校。
中山市流动人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顺葆介绍说,2010年,中山市断定的年度全市流动人员积分管理指标为入户3000名、入学6000名。具体措施于3月1日在市内各大重要媒体颁布后,截至3月31日全市流动人员积分总申请量24278人,其中符合入户申请的2659人。5月以来,各镇区对申请人的积分进行排名,并在中山市重要媒体公示完毕,现在已经进入办理入户手续的最后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市经审核符合入户申请的人数低于发放的指标,总的申请人数也远远低于预期,一些区的申请人数不足指标人数。对此,陈顺葆说明说,除了指标设定使得不少人望而生畏外,还有一些符合标准的农民工因不愿意放弃故乡土地而不愿申请入户。
此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的“主体功效区人口管理政策研究”课题组在其课题报告中提出,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应遵守权利任务对等的原则,使本来的“高门槛、一次性”,过渡到“低门槛、渐进式”地获得权益。该研究部副部长贡森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现,广东的“积分入户”整体上看就是“低门槛、渐进式”的户籍改革思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