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深圳了不起的成就,深圳不仅仅是试验田,更成了一个样板田、示范田。
年轻一代更要了解特区的故事,特别是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闯禁区、闯盲区、攻难区的历程中,经济特区的特殊贡献是现在难以想象的。今后,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同时在总结30年经验的基础上更有理性,更符合实践规律,把改革开放进一步做好。
而立之年有“成长的烦恼”也有“转型的阵痛”
深圳进入利益深度调整时期
王荣曾用了两个鲜活的词语,描述深圳所面临的问题,而立之年的特区,有“成长的烦恼”,也有“转型的阵痛”。羊城晚报记者就此提出问题:“烦恼”和“阵痛”,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深圳有什么办法应对和解决?
王荣回答,“烦恼”和“阵痛”有三:改革动力如何进一步增强;发展方式如何实现根本性转变;社会管理如何真正创新。
没有新作为特区就不再特
深圳特区是以改革起家的。在改革开放之初,虽然盲区、难区很多,但思想禁锢一旦放开,实践就比较容易突破。经过30年,现在要继续深化改革,已经碰到了更坚硬的障碍性因素。当年的改革是和每个人的利益增长完全一致的,所有人都能分享改革的成果;今天的改革,一方面对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利好,但又同时是利益的深度调整。
作为经济特区,深圳如果不把改革开放摆到重要位置,如果没有新的作为,就会像大家所担心的那样,特区不会再特。“深圳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死不掉,还会活得更好;作为经济特区可就难说,不再能履行改革开放重任,或者没有新作为,经济特区就将不复存在。如何不断增强改革的动力,是关系到特区会不会特,能否作出新贡献的关键所在。”
“粗放”道路深圳走不下去
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是特区转型的“阵痛”之一。深圳的发展起步晚,速度快,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产生如此巨大的经济总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但就发展方式而言,深圳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靠土地、劳动力要素、外来加工型经济贸易的方式来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
如果说,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全国其他城市也存在转型的问题,但他们还能再走一段,而深圳已经无法走下去。深圳发展快、发展早,也最先碰到问题。深圳党代会已经提出,要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走出一条新路,这就是科学发展。
深圳是经济活跃的移民城市,这样一个在30年内膨胀起来的城市,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牵涉到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能够在新型社会中,更早建立起公民社会,建立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更为协调的现代化社会,需要在社会管理方面有创新的工作思路和手段,这是当前思考最多的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在深入调研,并以国际先进城市为目标。
王荣感谢
媒体关注特区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刘海陵向王荣书记介绍了《羊城晚报》对深圳特区30周年报道的情况。《羊城晚报》策划了“今天”、“三十年三十人”等大型专栏,还策划了“新起点”特刊,并于8月25日推出两个整版的深度报道《特区启示录》。
王荣对媒体的关注表示感谢。王荣说,感谢新闻界的朋友对深圳特区多年来的关心。媒体一同参与了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深圳特区30年的历程,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一点点的思想火花汇成思想成果,与媒体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在30周年之际,深圳经济特区备受关注,也首先是媒体的功劳。
王荣答问录
今日特区
特在“可以干”
问:改革开放32年的进程中,国家赋予深圳特区的特殊政策逐渐消失了,特区的经验逐渐被复制了。今天的特区还特吗?如果特,特在哪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