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中英 特约撰稿人
中日韩之间的安全合作,主要还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而在‘传统安全’领域,即使是双边,也是有限的,至于三边,则更少。
朝鲜半岛局势比朝鲜核试验时都要紧张和危险。在美国的支持下,韩国要把“天安”舰的官司打到联合国安理会。加之日本联合政府陷入危机,以及中朝、中韩、中日和中美关系都有比较大的调整,一时间,东北亚和平和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股票市场都受到了影响。在这个情况下,中日韩领导人还是按期举行了他们的三边峰会,为动荡的东北亚安全局势注入了某种确定性。
但是,中日韩的三边峰会,主要的共识仍然是经济领域。而在敏感的安全问题上,尤其是关于“天安”舰事件,只是“交换了意见”。换句话说,三方有关立场差异犹存。
“天安”舰事件能否成为中日韩三边进行“传统安全”合作的突破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韩之间的安全合作,主要还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而在“传统安全”领域,即使是双边,也是有限的,至于三边,则更少。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事件发生后,韩国不但在对朝鲜政策上不克制,其试图借助中国施压朝鲜的手段也不算明智之举,对地区多边安全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韩美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在这件事情上早日表态,甚至干预。一时间,围绕着“天安”舰事件的国际焦点从朝鲜半岛转移到中国。一些韩国和国际舆论,不负责地把中国的表态与中国是否为负责任的国家挂钩,中国不得不面对起自朝鲜半岛的平地风雷。本来,如果韩国政府善于管理危机事件,同时尊重中国的外交自主权,换位思考,就不至于使得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化。
温总理的访问,从加强中韩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的角度淡化了“天安”舰事件对中韩关系的冲击,温家宝总理在这一事件上进一步表态,进行了“吊唁外交”。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的召开,客观上从多边管理了由“天安”舰事件导致的中韩关系紧张。
“天安”舰事件导致的半岛南北剑拔弩张,以及因美军在日基地导致的日本政局危机,再次使美国成为东北亚地区政治博弈中最大的赢家。也就是说,这一连串重大事件不仅导致亲美的韩国李明博政权更加重视美国的安全保障作用,而且使追求日美关系“平等化”的日本民主党政权也不得不回头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可以说,奥巴马政府成功地达到了巩固美国在东北亚的军事同盟体系的目的。
美国不仅利用“天安”舰事件巩固美国的东亚存在,而且利用这个事件检验中美关系。按照“美国不能单独行事,需要国际合作”的奥巴马外交政策信条,美国要求“国际协同反应”应付朝鲜的挑战。这不仅是就事论事,而是针对着东北亚其他根本问题,尤其是包括六方会谈在内的朝鲜半岛的未来。
东北亚的挑战主要来自朝鲜半岛,人们一般都把动荡的源头追溯或者归咎于朝鲜的内外政策变化。确实,核武器的获得,客观上或多或少可弥补朝韩力量对比的长期失衡,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国际压力。
但是,公平地说,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的动荡,与韩国也有极大关系。韩国抓住中国市场,成功地升级经济,把中国变成韩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倾销市场。许多中国人也许会感到吃惊:人口只有5000万的韩国,其经济规模却与号称“崛起”的有着11亿人口的印度一样大。“韩国崛起”不可忽视。这是中国继日本崛起和美国主导东亚后,面对的最大地缘战略挑战。韩国的成功也容易使韩国一些人滋生蠢蠢欲动,甚至以为半岛统一的时机是近了,而不是远了。具体地说,半岛目前的不稳定,与韩国对朝鲜局势的战略判断和李明博政府的对朝政策密不可分。
笔者认为,值此东北亚巨变加深的关键时刻,朝鲜半岛周边的“四大国”,即中、美、俄、日的各自战略动向值得关注。
美国如何处理与半岛南北的关系?奥巴马政府一定会继续加强与韩国的关系,但其是否会收回与朝鲜的对话政策,与韩国一起对朝强硬,还是继续与朝鲜接触?奥巴马政府的对朝战略尚未确定,这从刚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也看得出来。
尽管日本国内政局动荡,但日本的朝鲜半岛政策受到的影响有限。以前一般分析认为,美日都以维持半岛现状(也就是稳定)为优先考虑,但今天是否将支持或者默认韩国的对朝战略?
接下来将是围绕半岛开展的密集双边外交和国际协调。“天安”舰事件后,韩国声称将调查报告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如果安理会介入,六方会谈不可能在短期内重开,不仅是朝鲜,韩国也不可能在这个情势下重返六方会谈。韩国今年要举办G20峰会,是争取“国际社会”支持韩国的对朝鲜政策的最好机会。韩国领导人将竭力利用G20做对朝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