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的深圳,繁花似锦,万木竞秀,生机勃勃。
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穿越30年风雷激荡的岁月,在这里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4日至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程来到深圳。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等陪同下,深入企业、社区和科研机构考察,与特区干部群众共同庆祝30年辉煌成就,总结经济特区发展成功经验,展望中国经济特区未来的美好前景。
胡锦涛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胡锦涛强调,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经济特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考察过程中,胡锦涛对广东近一个时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希望广东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支持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的宝贵机遇,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奋力攻坚克难,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完善社会服务和管理,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上再立新功。
渔民村今昔浓缩深圳巨变
5日上午,胡锦涛来到了罗湖区南湖街道渔民村社区,这里见证了深圳30年的飞速发展。
渔民村的先民原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利用特区政策和毗邻香港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兴办来料加工厂,发展养殖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是国内最早的“万元户村”。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花园式住宅社区,村办公司总资产达到1.9亿元。
胡锦涛首先考察了渔民村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详细了解渔民村发展情况。随后,他来到了72岁的原住村民吴锦清家里,与村民围坐在一起聊家常、说变化。
吴锦清告诉总书记:“改革开放之后,收入年年都在变。以前两三千块钱一年,现在一个月就几万块钱,翻了几十倍啊!”
吴锦清的老伴梁欢说:“我做梦都没想到,30年前,这里到处都是农田,现在却‘长’出了这么多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两位老人真实的感受、直白的表达,把大家都逗乐了。
“为什么小渔村能变成现代化的社区?”胡锦涛说:“最根本的就是因为贯彻落实了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现在我们的日子比过去好了,但还不能满足。经济特区的干部群众还要发扬当年的创业精神,继续努力,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安宁、更加文明、更加幸福的日子!”
胡锦涛鼓励大家说:“经过30年奋斗,深圳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经济特区人要确定更高的发展目标,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奋斗,扎实工作,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