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田芳 通信员 吴文峰 师磊) 晚清重臣曾国藩及夫人葬于岳麓区坪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曾国藩的长子、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墓日前在望城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发明,虽然墓葬已遭损坏,但墓葬的发明对于人们研究曾纪泽生平及其家族变迁,以及晚清时代湖湘历史文化、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物现状:红漆棺材板50多年不腐
曾纪泽墓是长沙市高新技巧开发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明的。该墓位于望城县雷锋镇牌楼坝村桃子湾,是一处按照清代侯爵制建造的具有湖南本土特点的清代墓葬。墓坐东朝西,呈半环形布局,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原墓葬由墓冢、墓围、墓碑、拜台、石阙、神道、石像生组群、墓庐、龟背石石碑等构成,范围宏大。其中墓冢为糯米混瓷浇筑,其余建筑均为花岗石材质。
1958年,当地修建牌楼坝水库,尽取墓地花岗石构件作为筑坝材料,墓葬受到严重损坏并遭盗掘。现墓葬整体布局痕迹尚存,自然风貌保持较好。记者见到了还保存的墓庐屋匾额两块、龟背石碑一座。在墓葬旁,用手拂开地上的腐叶,立即见到红漆棺盖板一块,虽然裸露在外日晒雨淋,但仍鲜亮如新。在旁边不远处,文物部门负责人又发明了墓志盒构件两块,上面带阴刻铭文,上书:“宫保曾惠敏公圹志”字样。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凭着这个可以断定这是曾纪泽墓,因为,根据史书记录,曾纪泽逝世后葬于长沙,谥惠敏。
文物故事:自学英语成外交家
曾纪泽从小勤恳好学,除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外,对于欧洲近代科学文化也热情探究。1872年曾国藩逝世,33岁的曾纪泽在家为父守墓,靠着一部英文字典和一本英汉对照的《圣经》,开端自学英文,后来达到了能用英语交谈,用英文写诗的程度。1878年,曾纪泽出使英、法,由此走入外交生活。
据当地村民反应,与曾纪泽墓相离不远处另有两处墓葬,其一是对面山上的曾纪泽夫人刘氏墓,另外的传说是曾纪泽小妾的墓(文物部门没有考证)。刘氏墓毁于1958年当地修水库。记者在网上搜索发明,一位名为廖文伟的收藏家撰文说,他曾于1997年10月底在清水塘古玩市场无意间收到刘氏墓的墓志铭。廖文伟撰文说:“曾纪泽18岁与父亲挚友贺长龄之女完婚,不料翌年贺氏夫人难产逝世,21岁娶刘蓉之女……所幸我收藏到刘氏瓷刻墓志,取得了研究刘氏生平的第一手史料,补充了史籍记录之不足。”他说,但遗憾的是此青花墓志铭仅存两块四面,錾刻700余字。
曾纪泽墓的墓志铭仅存一空盒,墓志铭已不知去向。当地村民说,“1958年修水库时,村民拆墓石修水库,拆出了墓志铭,是一块青花瓷。”文物专家说,以此描写与廖文伟收藏的刘氏的墓志铭对照,正好符合。目前市文物部门正在查找曾纪泽墓志铭的下落。
文物价值:为研究湖湘文化供给了新材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