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6月7日电 (记者李丽萍 雷宇)今天下午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工作报告中回想院士队伍建设成绩的同时,也坦言院士增选工作受到了诸如“助学”、“拉票”以及“集成”、“包装”等行动的干扰。
徐匡迪说,经过2007年、2009年两次增选,中国工程院共选举产生81位新院士和9位外籍院士,增选的成果得到了工程科技界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保护了院士的良好名誉,“但院士增选工作受到的干扰有所增加,给评审和选举工作增加了难度,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器重。”
他说,尽管受到干扰,但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增选工作系统逐步健全,院士增选程序日趋完善。
在工作报告中,徐匡迪介绍了工程院院士增选中保持的四个原则:求真务实原则,突出候选人在工程科技方面的实际成绩与贡献,不唯奖、不唯书;民主平等原则,每位院士行使独立的选举权利;公开透明原则,将候选人信息向社会公示,接收社会监督;质量第一原则,将“2/3当选标准”和“操行端正”写入章程,严把院士入口关。
徐匡迪表现,中国工程院始终把院士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他回想说,当初他刚到工程院工作时,去看望老院长朱光亚先生,朱先生对他说,工程院的工作,首先要把院士队伍建设好。
徐匡迪说,经过多年努力,工程院院士队伍建设成效明显。院士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不仅学科笼罩面不断进步,工程院院士在53个一级学科的笼罩率已达100%;而且,新当选院士的年纪结构趋于合理,2009年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纪首次降落到60岁以下,为56.2岁,成为历次增选中当选院士平均年纪最低的一次。
不过,徐匡迪也指出,应特别关注院士队伍年纪偏高的发展趋势,根据今年1月的统计数字,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纪为73.1岁。
徐匡迪还列举了工程院在加强院士科学道德建设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但也同时指出,“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和浮躁的学术环境下,科学道德建设面临挑衅”。他告诫大家:“要爱护院士声誉,保持这一称号的纯粹,不让院士称号变成被滥用的资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