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主任王磊教授。赵国陆摄

省疾控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副所长张丽。赵国陆摄
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首个“世界肝炎日”。27日,省卫生厅和生活日报联合主办的“空中诊室”栏目邀请省疾控中心专家以及临床诊疗专家,就各种病毒性肝炎进行解疑答惑。在来电咨询中,绝大多数问题都集中在乙肝上,在整个肝炎“家族”中,乙肝的受关注度最高。
在27日上午的空中诊室中,相当一部分市民对乙肝的传播方式不了解,甚至恐惧乙肝,谈之色变。读者陈女士的孩子与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生活过,虽然小时候接种过乙肝疫苗,但现在仍然很不放心,一再追问专家,这么多年了,乙肝抗体还有效吗?要不要强化免疫。她带孩子做了肝功检查,又担忧起潜伏期的问题。
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在电话中担心,孩子马上就要结婚了,乙肝病毒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能否生出健康宝宝?两位在线专家表示,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传染的主要方式,但并不遗传,可以通过医学手段干预、阻断。
由于对乙肝传播途径缺乏足够的认识,几乎所有的咨询者都问专家,乙肝到底能不能通过日常接触、吃饭传染?而部分人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依然对乙肝患者存有戒备心理。疾控专家表示,虽然整个社会正在努力消除乙肝歧视,但是不少人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错误的观念。
(记者 赵国陆)
■专家提醒
乙肝可以治疗但还没有治愈的方法 千万不要轻信“根治乙肝”的虚假广告
省疾控中心的专家介绍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根治乙肝的办法。社会上很多“根治乙肝”“治愈乙肝”的广告,可以说全部是虚假广告。因此,特别提醒患者及家人不要被虚假广告欺骗,劳民伤财甚至贻误正常治疗。
专家说,如果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需要定期体检,以及时发现肝损伤,及早治疗。通常,应该每6个月做一次谷丙转氨酶和甲胎蛋白血液检查,每年接受一次超声波检查。来确定有没有肝损伤,以及判断有没有发展成肝癌,一旦发现异常,说明病毒正在侵害肝脏,需要及时对症治疗。
乙肝可以治疗,但没有治愈的方法,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乙肝都需要治疗,因此乙肝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检查,让专业的医生治疗。
在生活中,乙肝患者要注意三点细节:一不要喝酒,它会损伤肝脏;二不要吃发霉的花生、玉米等食物,这些东西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提高肝癌的发病几率;三是有些药物会损伤肝脏,生病服药须谨慎,一定主动告诉医生病情,咨询清楚或查看说明书。
如果没有感染甲肝,建议尽早接种甲肝疫苗,以免再遭甲肝侵害肝脏。
(记者 赵国陆)
■肝炎常识
甲肝和戊肝都是“病从口入” 乙肝丙肝等“血源性疾病”危害更大
省疾控中心的专家张丽介绍,病毒性肝炎危害很大,这个家族有五个兄弟,根据被发现的先后,依次被命名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等多种型别。其中,甲肝和戊肝比较相近,都是从嘴巴“吃”进去的;乙肝、丙肝和丁肝进入我们身体的方式就比较多了。
甲肝和戊肝一般经过食物、水进入身体。甲肝15天—45天,戊肝10天—60天就会发病,患者感到全身无力、不爱吃饭,特别不爱吃油腻的食物,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还会出现皮肤、眼白发黄,尿色变黄变深。得了甲肝或戊肝后,要尽快到医院隔离治疗,一般甲肝2至4个月,戊肝6至8周就可痊愈。
预防甲肝和戊肝,我们首先应该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养成勤剪手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因为甲肝病毒比较耐热,所以熟食要煮的时间长一点,特别是在吃贝类海鲜的时候,一定要煮熟,不要为了味道丢了健康。生食一定要洗干净。目前,甲肝有特效的武器——疫苗,接种了甲肝疫苗就会获得对甲肝的抵抗力。
乙肝、丙肝和丁肝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血源性疾病”。有时它们会藏在打针用的注射器里,随药液进入我们身体,这叫“医源性传播”;它们还会在宝宝出生的时候,从妈妈体内“转移”到宝宝身体里,这叫“母婴传播”。另外,日常生活中共用牙刷、刮胡刀等也可以传播这些疾病。这三兄弟联系密切,有时会待在同一个人的身体里;特别是丁肝病毒,必须依靠乙肝病毒才能活下来。
乙肝和丙肝的危害比甲肝和戊肝大多了,特别是进入婴幼儿身体后,可能会跟随其一生,在孩子疲劳或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就出来兴风作浪。长此以往,会使肝脏硬化,还可能发展成可怕的肝癌。打针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避免与别人共用牙刷、刮胡刀等生活用具,对预防乙肝和丙肝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