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振义
义点义见
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至今已两周。这两周所见之种种,几乎就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缩影。
铁路建设是中国甚以为傲的成就。中国号称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运行速度最高的国家。中共建党90周年的四大献礼工程之首就是高铁。高铁时速可达350公里,跟二战时期的军用飞机的平均速度差不多,安全当然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6月底表示,中国高铁的安全是完全有保证的。(编者按:京沪高铁原来时速可快达350公里,但在各方担心安全的隐忧之下,时速降到300公里。)
话音刚落,不到一个月,两列动车就在温州追尾了。动车技术含量较低还能追尾,高铁的安全岂能保证?更有甚者,在次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在已知多人死伤的情况下,铁道部发言人一方面无法回答事故起因,另一方面又强调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合格的,其盲目自信令人不寒而栗。
现场救援和处理也出现严重问题。官方发布的伤亡数字与人们的直观推测相差甚远。实行实名制购票,却无法提供完整乘客名单。事发几乎两周后,中国官方才通过安监局,而非铁道部,终于承认这是人祸而非天灾。但是,对于舆论质疑的几个重点,如是否十小时内即停止搜救,是否为尽早通车而结束救援,是谁下令掩埋车体,只字未提。林林总总,一再突显政府脱离群众。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舆论压力巨大,政府在此事的处理方式比较以往还是有所改进的,大幅度调高赔偿金和挖出车体协助调查就是很好的例子。
各地派往温州的维稳小组站到风口浪尖上。网上传言,维稳人员故意糟蹋遗体逼迫遇难者遗孀尽快签署赔偿协议。在这之前,中央媒体报道,遇难者家属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谈判并签订赔偿协议,可以酌情给予数万元奖励。这种漠视人性、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让人觉得,民权和维护人民尊严要走的路还很长。
中宣部也卷入不信任旋涡中。中国主要中央媒体《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对723事故轻描淡写,反而重点报道挪威枪击事件。反观在微博、网站、地方媒体和外媒,都已开始大量传播有关新闻和信息,包括负面的新闻和信息。26日,在舆情告急的情况下,《人民日报》头版不合时宜地刊登了一篇题为《党的恩情比天山高》的文章,歌功颂德,加剧民间反感。29日,传出中共高层一天两发禁言令,雷厉风行。如果说512地震和08年雪灾两场天灾的处理可以用“公正透明”四字形容,这次人祸的处理只能用“掩埋扼堵”四字。如果当局在新闻发布上能多主动、及时、充分、可信,那么,应该可以有效掌控舆情。但是,当局对舆情不但不疏不导,反而加以扼堵,进而激发舆情加速恶化。不少风骨峥嵘的媒体报以大篇幅留白抗议、双关讽谏甚至直接抗命。在一定程度上,这既反映了对言论自由的诉求,也反映了对能负责任的政府的渴望。
8月1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题为“从窃听丑闻看西方新闻观虚伪本质”的座谈会,引起舆论连声讥讽。有人调侃为“太监们激烈地讨论包皮过长的危害”。3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微博之困》,质疑微博的伦理底限。这反映的不仅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体现了直属媒体和商业媒体的微妙立场差异。同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强调“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强化社会监督”,自打嘴巴,大乱阵脚。有人认为这是一贯的各占山头,各说各话,各执各政,反映了高层各方势力博弈的微妙关系。
723事故突显的不只是政府的问题,也突显人民自身的问题。痛失五名亲人的杨峰坚持不要赔偿,只求真相。许多人把他看作是对抗强权的旗帜。杨峰最终选择了妥协,接受赔偿。这本是个人的选择,旁人无权干涉。但是,不少网民指杨峰是受了招安,甚至骂他窝囊废。把自己的意愿粗暴地强加到他人身上,不尊重个人选择权利,不能不令人遗憾。
尽管723事故突显中国当今政治社会诸多严峻问题,但是,我们也看到,温州人民深夜赶往捐血,出租车免费载人,有识之士通过媒体和网络各种渠道发出声音,敦促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723事故一声惊雷,唤醒了许多中国人的公民意识。
723事故是否成为中国政治社会改革的分水岭,现在评论为时过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这样的公民,有这样的意识,中国就有希望。
(作者是通商中国总经理)
(本文仅代表个人看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