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怎样区分传言、质疑和谣言?辟谣者对真相的追问,应该秉持怎样的原则?
再次,辟谣会不会片面放大微博生态的不足和缺陷,对微博的生存发展带来负面的后果?
尽管有人认为,微博只是一个引车卖浆者云集的大茶坊,但客观地讲,这个有着1.95亿用户的言论平台带有鲜明的媒体特征,也确实已经成为其他媒体的重要新闻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并非多此一举。不只是媒体从业者在使用微博信息时需要审慎严谨,一般的信息发布者也应该诚实守信,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个体的自律并非全然可靠,好在开放环境下的网络舆论场有着良好的自净机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再高明的骗子,也别想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无论是“周老虎”还是“盐恐慌”,真相都在广大网友自发的证伪中大白于天下。正因如此,我们对尊重公民表达权、对维护互联网言论秩序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心。也正因如此,辟谣联盟的举动作为舆论自净的一种尝试,有利于推动民众的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体现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有它存在的正面意义。
然而任何话语都有它的语境。“辟谣”这个词之所以让一部分人心生反感,是因为此前在一些地方一些人那里,它成了对抗监督、文过饰非、压制不同意见的挡箭牌。那些朝三暮四的“辟谣”本身就经不起推敲,甚至造成“越辟谣,越信谣”的恶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