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几年干旱少雨,但俺的庄稼每年能有个好收成,靠的就是这地头上的有压灌溉小水池,有了它啥时用水啥时候有,咱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前几天,笔者在地头采访,正在浇田的邹城市城前镇魏兰村村民魏培玉看着长势旺盛的花生苗,脸上流露着说不出的喜悦。
顺着魏培玉所指的方向,笔者看到:在这山区的田间地头分布着一个个方形的小水池,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滋润着农田里的庄稼,也滋润着农民的心田。
邹城市水利局技术人员介绍说:“这水池是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之一的全天候有压管道灌溉系统中的点播池。这种灌溉系统具有投资低、占地少、无渗漏、易维护、水资源利用率高等特点,水池建在农民田间地头,可随时取水、自由灌溉。”据了解,该工程利用城前石门水库地理位置高、落差大的特点,投资100多万元修建防水栓、给水泵、蓄水池、点播池、排水沟、过路涵等水利设施,使周边石门、魏兰、土门、马河4个村庄的3000亩农田实现了全天候自流灌溉,而此类灌溉系统在邹东山区还有多处。
多年来,邹城市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增加水利投入,连年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河道治理、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等大规模水利工程,有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截至目前,该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万余处,其中大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09座、塘坝650座,总库容2.22亿立方米,建设各类机电井1.28万眼、排灌站192处,发展农田灌溉58.17万亩,其中节水灌溉30.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01平方公里,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田灌溉面积。
为确保水利设施发挥长久效用,邹城市坚持建管并重,在建设好水利基础设施的同时,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从根本上保障农业生产旱涝保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通过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进一步激发了农民投入水利设施建设的热情。选择了一批符合群众意愿的项目,引导农民按照“一事一议”政策进行筹资筹劳,仅2010年全市农民参与投入的水利工程就达到320项,大幅度提升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社会参与面和公众认可度。同时,根据《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意见》、《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每类水利工程制定明确管理标准和要求,同时,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为所有水库配备了管理员,切实加强水利设施的日常监管。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7个,覆盖53个村庄、5.5万名群众,协会按照农户用水量收取费用,除日常管理开支及收益分配外,留存部分作为维修基金进行累积,既能够保障工程持续发挥效益,又有利于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X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