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周围的道路泥泞不堪,路过此处的人烦躁不堪,民生热线经常接到这类投诉。但是在泗水县,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整治:正在施工的7大建筑工地全都建设了洗车槽,拉土车辆驶出工地出入口时,都要经过洗车槽剐擦,不再将泥土带出工地污染路面。
近年来,泗水县城市化建设进程较快,贯通城区的主要道路更是形成了纵横交错网络。特别在新城区,已新修道路20余条。而施工工地的运输车辆抛洒、遗漏曾一度成为造成泗水县城区环境卫生差的一大重点。环卫工人对工程车抛洒的施工渣土清扫困难,甚至个别临时环卫工人因承受不住过大的劳动强度而辞职,市民更是投诉不断。
去年4月,县城管执法局联合县环卫处,对施工工地工程车辆“带泥上路”行为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他们深入到各施工工地,苦口婆心劝告工程单位,要有环卫意识,不要让工程车辆“带泥上路”,并严格要求施工工地在开工建设初期,必须在出入口道路采用混凝土硬化。“检查中,仍能发现不少‘带泥上路’违规车辆,我们再劝阻,再下发限期整改通知单,加大联合执法查处力度,但‘带泥上路’车辆还是杜而不绝。”城管执法局局长韩风雷很无奈地向我们介绍着。为从源头上控制工程车污染、破坏城市道路,他们又对施工方提出了建设“洗车槽”,即要求每个施工工地要在出入口按标准建立洗车槽,所建洗车槽必须有沉砂井、排水沟及冲洗设施;各施工企业还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洗车槽的使用、维护,施工现场要采取防扬尘措施,所有运输车辆禁止超载、带泥出门。目前,正在施工的7大建筑工地都建设了洗车槽。通过这一措施,建筑工地周围防扬尘防污染的效果立马显现出来,不仅城市道路还原了本来面目,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作压力也都减轻了,“维护城市环境的成本也降下来了。”韩风雷显得轻松了很多。
8月5日,在位于一建筑工地的出入口处,记者看到了一个车身宽、10多米长的洗车槽,泗水县城管执法局小孟向记者介绍道:“凡是进出工地的运土车辆,都要先驶上这个洗车槽,车轮泥土通过与槽的剐擦,就会掉进下面沟槽内,有的轮胎、车身再经过一次高压水枪的冲洗后,拉泥土车辆方能驶出工地上路。现在有了这个洗车槽,这前面的路确实干净多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