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每年的八月,是国际社会认识日本的最佳时机。通过观察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日本对战争的真正态度及其“双重性”。
很多日本人在谈到参拜靖国神社时说这是“日本的一种文化”、“对先烈的缅怀心情”。这种论调看起来堂而皇之、很难驳斥,但每年8月15日国会议员、右翼团体、黑社会组织成员全部都会来到靖国神社的现场——日本“文化”在这一天能够融合在这样复杂的结合体中,背后原因值得探寻。
在这一天里,日本地方议员、国会议员、各县的人员都要求参加参拜靖国神社。这说明了日本对战争的反省和我们想象中是不同的。
就像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表现的那样,“双重性”根植于日本人的思想之中。日本人一方面作为受害者诉求和平,另一方面没有责怪加害者、反而悼念他们,不去反省。在这短时间,日本人的双重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还看到,在会场中设有为东日本大地震捐款的地点。这看起来是一种赈灾行为,但是要知道日本的很多报道里都把东日本大地震后比喻为日本的“第二次战后重建”。
日本在战争和战后阶段都着力突出“凝聚国家认同”和“激发民族情绪”这两点。但这种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可以使日本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甚至能重回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但弄不好也会使日本剑走偏锋、对外发动战争,在国际社会中重新陷入孤立。
现在日本国内出现了拒绝外国资本投入、呼唤民族情绪的声音,横滨也开始启用右翼主导的教科书,这一系列现实都说明了日本社会向右转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震后日本如何融入国际社会、接受国际社会援助和外国资本投入,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人民网记者杨牧 实习记者李筱哲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