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青啤太慢,而是雪花太快了。以目前的并购速度,青啤要追上雪花的可能性很小。”
黄海之滨,百年青岛啤酒正渐渐感觉到“雪花”狂袭的阵阵寒意。
自2005年华润集团旗下的雪花啤酒从青岛啤酒手中夺走销量第一的“霸主”地位后,6年来,青岛啤酒时时不忘重回第一。但至今,王者仍未归来。
业绩上,青岛啤酒多年来一直很稳。8月15日,青岛啤酒公告2011年中期业绩,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18.7亿元,同比增长21.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9.9亿元,同比增长21.6%。当天,青岛啤酒拉出一条阳线,涨2.23%。
“中报的业绩其实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主要是管理层不想现在释放。”华南一位接近青岛啤酒的分析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透露,“管理层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
事实上,青岛啤酒的焦灼更多在报表之外。央企背景的雪花啤酒来势汹汹,倒逼着青岛啤酒被迫进行一次战略性转型的防御战。
被指隐藏利润为再融资
对青岛啤酒而言,这是一份看上去很美的成绩单。
2010年上半年,青岛啤酒实现营业收入118.7亿元,增长21.1%;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9.9亿元,增长21.6%。多位分析师人士在研报中表示,“业绩符合预期。”
但也有多位长期跟踪青岛啤酒的分析人士提出疑义。“青岛啤酒所得税高得离谱,这里面有人为调节的因素。主要是管理层想压住不释放出来。这与青岛啤酒管理层正在酝酿的再融资计划,或者股权激励计划有关。”深圳一位长期跟踪青岛啤酒的机构人士指出。
2011年上半年,青岛啤酒所得税费用达3.45亿,所得税税率(所得税/利润总额)为24.76%,高于23.06%所得税税率的行业平均水平。而去年同期,青岛啤酒所得税税率仅21.7%。而从增长率配比情况看,2011年上半年,青岛啤酒利润总额增长了25.14%,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仅增长了21.62%。
“净利润的增速远远慢于利润总额的增长,原因在所得税。有可能是公司提前交了一些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更可能是一些收入当期未做确认。因为中期报表不需要审计,这个调整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前述机构人士指出。
而另一位北京机构人士也指出,青岛啤酒存在隐藏利润的迹象。“青岛啤酒主要原材料进口大麦的价格已经不再涨了。实际情况并没有像公司对外说的那么糟糕,用这个来解释成本压力大的理由不成立。青啤这么做,目的很明显,应该是为接下来的再融资蓄势。”
目前,国内啤酒大麦的进口国,依次为澳大利亚、法国和加拿大。澳洲农业经济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澳洲啤酒大麦出口均价274澳元/吨(约合人民币1836元/吨),比去年四季度大幅下降约68澳元。
而法国农业部数据则显示,6月以来,法国啤酒大麦报价已从前期高点大幅回落15%-20%,2棱大麦的均价已回落到358美元/吨(约合2300元/吨)。
但蹊跷的是,在大麦价格出现回落的情况下,青岛啤酒的毛利率不升反降。今年上半年,青岛啤酒毛利率同比下降1.01个百分点至43.23%,销售净利率同比微降0.08个百分点至8.69%。
但也有一位普华永道审计人士指出:“当期原材料价格变动不一定马上反映在当期的成本上。况且,公司出于各种目的,进行盈余管理是司空见惯的事。”
而苏赛特商业数据公司在《2011年上半年中国啤酒市场热点分析报告》中则指出,青岛啤酒“唱高”原材料大麦价格其实另有隐情,“并不是说原材料的上涨对公司影响不大,只不过是公司借此掩盖了销售费用投入过多的事实而已。”
对此,青岛啤酒证券部回应理财周报记者:“公司中报客观、准确,近期也没有再融资计划和股权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