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同学们,
老师们,
朋友们:
今晚,我非常高兴在中国大使馆为英国参加历届“汉语桥”中文比赛的选手及其老师、亲友举行专场招待会。我谨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来,我今晚的讲话应该全部用中文,但考虑到许多出席招待会的选手亲友们还不会讲中文,我也充分理解学习中文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今天我还是讲英文。同时鼓励选手亲友们也加入到学习中文的行列中来。我不期待你们也争金夺银,而是希望你们通过学习中文,更多地理解和支持你们的亲人参赛,更好地参与我们的中文活动。
我在今年初就提议举办今天的招待会,使馆教育处也筹措了一段时间,但一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终于,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这股强劲“东风”。上个月,在中国举行的第10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决赛阶段中,英国赛区选拔推荐的董鹏德、大米、田原皓和罗斌四位同学分别荣获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另外,董鹏德被授予“汉语语言使者”称号,田原皓获最佳网络人气奖。如果说去年亚非学院蒋思哲同学摘得第九届世界大学生“汉语桥”大赛桂冠是“脱颖而出”、“一枝独秀”的话,今年,你们则是“群体性崛起”和“集体爆发”,创下了“英国队”参赛以来最好成绩。祝贺你们!所以,今天招待会第一层意义是“庆功宴”。
第二层意义是“壮行宴”。近年,不仅是英国大学生连奏凯歌,中小学生在“汉语桥”比赛中同样可圈可点,参加比赛人数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好。在去年的比赛中,来自惠灵顿中学的冉皓立同学获得了最佳演讲奖。今年的世界中学生“汉语桥”中文比赛开赛在即,听说即将代表英国参赛的代表队---卡尔迪语法学校正在全力准备,我衷心预祝你们发挥出色,再创佳绩。
第三是“感谢宴”。中国人向来是尊师重教,学生取得优良成绩,自然要归功于老师的悉心辅导。所以,我要感谢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院长、老师们,更要感谢长期在英国各大、中、小学从事中文教育、默默耕耘的老师们,你们辛苦了!我高兴地得知,你们的队伍正在壮大,你们的学生越来越多,你们的事业不断发展。目前在英国,“汉语热”持续升温,近10万英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超过500所英国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一些学校甚至将中文作为必修课;54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培养了众多优秀中文人才的杜伦大学在停招若干年以后,决定于今年10月恢复招收中文专业学生;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经过6年的发展,数量已分别增加到17所和57间,在欧洲名列首位。就在前天,我还参加了在英国议会举行的英国孔子学院年会,勉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加强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深入地介绍中国文化。
当然,我也要感谢英国参赛选手的亲友,特别是家长。正是由于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英国同学们不仅在汉语学习不不断取得进步,而且在各项比赛中摘金夺银。《金融时报》最近报道,根据对英国富时100指数公司所作调查,随着英国努力扩大对华出口,许多英国大企业都希望雇用有在华经历、了解中国(当然包括懂得中文)的人才担任公司高管,甚至进入公司董事会。我想,这应当是一个给你们信心、令你们鼓舞的好消息,你们的付出、孩子的努力必将得到回报。
最后,今晚的招待会也是“欢迎宴”。在英国学习汉语只是第一步,要真正了解中国,我认为还是要到中国去留学。因为,当代中国是如此充满活力和富于变化,只有实地到中国观察和体会,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全面发展及其深刻影响,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国为什么要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今晚,蒋思哲和董鹏德同学没能前来参加招待会,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始自己的在华留学生活。我既为他们今晚的缺席感到遗憾,更为他们新的在华留学生活感到高兴。而且,像他们这样的留学机会现在越来越多。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留学中国计划》,确立了今后十年赴华留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每年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为此,中国将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服务管理,特别是要增加奖学金名额。我们欢迎越来越多的英国年轻人到中国留学,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体验当代中国的无穷魅力。
今年3月,当我同威尔士亲王一起出席威尔士兰德福瑞公学孔子课堂揭牌仪式的时候,威尔士亲王曾令人意外地用汉语对我说:“威尔士欢迎你!”在这里,我也对所有的汉语学习和爱好者说一句:“中国欢迎你!”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