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性传播增强意见表达自由度
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发布信息、进行评论都是匿名的,这就使人们无须担心“惩戒性权力”的出现,人们可以在隐匿身份的状态下,忽略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由地发布信息、发表意见。
人肉搜索匿名性传播的特点,使它具有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媒体环境中,由于“把关人”的作用,人们要想自由地发布信息、表达意见本身就不可能,在仅有的话语权范围内,人们借助传统媒体实施话语行为,常常会担心由于个人信息的暴露导致外界力量对正常生活的干扰,特别是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批评,人们更是担心遭到其他势力的报复,因此,人们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一方面没有信息发布、意见表达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往往不敢于说真话。结果是存在于传统媒体当中的言论往往显得大而空,放之四海皆准,教导意味过重,这也造成了一部分人对传统媒体言论的质疑,“很黄很暴力”事件的发生,就是这种质疑作用下的结果。虽然这个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人肉搜索不理性的一面,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传统媒体中的确存在着新闻报道及言论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选择网络,最终又选择人肉搜索的原因。
媒介间议程设置加速公共议题形成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①
这里所说的议程设置指的是传播媒介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媒介间也存在着议程设置。媒介议题不仅仅会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媒介议题还会影响其他媒介对事件重要性的认知。②
一部分媒介最先报道某事件后,其他媒介也会跟进报道。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这类议题流动方向被称为“共鸣效果”;与“共鸣效果”相反,议题也可以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这类议题流动方向被称为“溢散效果”。③
在人肉搜索事件中,一方面存在着媒介对公众关注议题的设置,另一方面通过“共鸣效果”和“溢散效果”的作用,议程既可以从传统媒介流向网络媒介,也可以从网络媒介流向传统媒介。在这样动态互动的过程中,人肉搜索事件成为公众和媒介共同关注的“大事”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关注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形成社会的公共议题。
现实影响力促成舆论监督功能
从人肉搜索的功能来说,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之后,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搜索工具,而是具有了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肉搜索可以看成是社会的“瞭望塔”。
人肉搜索实现了就某一热点问题,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效果。广大网民在获取信息、发布信息、表达意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一方面推动了事件更接近原本的真实,另一方面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关注、参与其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