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单位人”变“社会人”的进程加快,大量社会事务转入社区,企业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等大量进入社区。如何组织好管理好这些社区党员,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的无缝链接?邹城通过实施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成功探索出横到边、纵到底、开放式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
小网格做细大党建
在邹城市鑫琦社区,每个单元楼都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贴着党员志愿者的照片以及联系方式。“其他地方都是有事找民警,而我们这里有事可以找党员志愿服务队。”家住鑫琦社区的宋鹏说。
在钢山街道燕京花园小区党支部,笔者看到,这里有固定的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办公桌椅、档案橱柜、微机等办公设施一应俱全。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肯定地告诉我们:“小区建设伊始,党员活动场所就要优先保证”。
据悉,为确保社区党建网格化工作落到实处,邹城市委规定:凡是建成的城市规模化住宅小区,都要按照社区建党总支、小区选党支部、楼宇建小组的格局,及时建立党组织,并按照每名党员每年20元标准拨付小区党支部办公经费,由市、街道按照4:6的比例承担。同时,实行新建住宅小区与组织活动场所同规划、同设计、同建设,新建住宅小区党支部、管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300平方米建设标准。启动社区党组织场所规范化工程,对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服务场所、教育管理场所等进行标准化建设,为社区党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该市共建立社区党委7个,社区党总支2个,社区党支部24个,城市住宅小区党支部18个,网格党小组120个。
小机构凝聚大合力
从外地来邹城做生意的流动党员刘建,被纳入华龙社区流动党员支部管理。党支部不仅为他建起了“三卡一证”,即党员登记卡、活动记录卡、情况反馈卡和党员证,定期向他的流出地党组织反馈其表现情况,还为他及时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社区党支部就是我在组织上的家,真没想到外地来的流动党员也能过上这么正常的组织生活。”谈起社区党支部对他的帮助,刘建感慨万分。
社区党员中不缺服务群众的人才,缺的是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提高党员管理效能,邹城实施了“量体裁衣式”的教育管理模式:组织离退休党员和无职党员申领党员示范岗,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实现了对无职党员的规范化管理;结合社区服务活动,主动搜集流动党员信息,开展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问题;大力推行和所在单位党组织双向联系、共同管理在职党员的有效办法,逐步建立起了“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新机制。
据统计,在党建“网格化”管理过程中,邹城市通过开展“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流动党员安家”等活动,动员和凝聚了3700多名机关在职党员和660名社区流动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有效盘活了社区各类资源,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空前增强。
小细节托起大民生
每天晚上10点,住在邹城市燕京小区的李宪运就会准时拿起手电筒,喊上他那帮“巡友”开始小区的夜间巡逻。“他们坚持得很好,小区的治安环境也越来越好,党员和群众真是一家亲了。”说起党员义务巡逻队,邻居们连连称好。类似这样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在燕京小区还有好几支:修门修锁修下水道的修理队,还有假期免费培训孩子的书画班等等。
为方便群众,燕京小区党支部还制作了“叮咛卡”作为党员干部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联系卡”,深受小区居民的喜爱。
社区生活无大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构成了社区服务的核心和重点。社区党建网格化,就是把创新社会管理延伸到社会的神经末梢,实现党建和民生的无缝对接全面覆盖。为提升社区党支部服务居民的能力,邹城市委组织部与民政、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建立了社区党建联动机制,统筹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依靠党组织扶持和引导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正常开展工作,形成了党的领导与社区管理和居民自治有机统一、互促并进的新格局。
燕京小区党支部书记陈友菊告诉笔者:“我们联合民政局办了养老服务,暑期青少年培训班,还聘请防疫站老师办了健康知识讲座等等。目前累计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100余次,党员参与200多人次”。
有为才会有位。社区党支部的威信正是通过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实事慢慢积累起来的。目前,邹城市依托党员服务站、党组织活动场所等载体,建立各类社区服务组织、便民服务网点380多处,以社区党员为骨干,组建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40余个,在卫生保洁、治安联防、居民自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