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首次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81岁高龄的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此殊荣。(9月25日《新京报》)
对于“成果将近40年在国内没有被得到公认”的屠老,乃至不时泛起的中医存废之争,这绝对是个好消息。但是在此之前,公众对屠呦呦这位实力派科学家,以及对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似乎一无所知。
真正的困惑之处在于,屠老不为公众熟知的同时,仿佛也并不为国内的评价体制所认可。时至今日,屠老还是一位“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的桂冠。由此,至少引出了三个评价体制值得审视,其一是学术评价体制;其二是院士评选规则;其三是科技奖励评价体制。显然,这是三个环环相扣的体系,而学术评价体制是基础。遗憾的是,从“三无”教授此前能够表征身份的“桂冠”来看,其所从事的青蒿素研究,并不为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所推崇。
说屠老荣获“拉斯克奖”,是反思中国学术体制的最佳样本也好,是国内现行学术评价体制的绝妙反讽也罢,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们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已经逐渐丧失了发现、培育、导向的功能。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日益增加,每年鉴定的科研成果数以万计,发表的论文更近乎汗牛充栋,但是,一方面类似于屠老的研究,却如被打进了冷宫;另一方面,学术泡沫浮华眩目。所谓正襟危坐的学术评价,其到底发现了什么?又培育了什么,导向了什么?
屠老在国内默默无闻近四十年,却在国际舞台上备受尊崇,直接否定了我们学术评价体制的发现、培育和导向功能。显然,这种功能的衰落,将加剧“学术江湖”的疯长。一定程度上,屠呦呦教授在国际舞台上越荣幸,我们则越困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