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信总站中心配线室工作人员认真测试线路,这里担负着中心各种通信保障任务。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摄
9月23日,工作人员在发射架上的温度、湿度监控室对组合体进行温湿度检测。新华社记者 秦宪安摄
这是9月23日拍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号FT1”型运载火箭组合体(局部)。新华社记者 秦宪安摄
450余吨助推剂已加注完毕,进入发射倒计时
天宫一号实验舱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
神八入轨后2天内完成对接
北京日报酒泉讯 (特派记者 董少东) 举世瞩目的天宫一号将在今晚飞向太空。昨天下午,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公布,天宫一号发射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T1火箭将在今晚21时16分至21时31分择机发射升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按照计划,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后,经两次变轨进入高度约为350公里的近圆轨道,进行在轨测试。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天宫一号降轨至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等待交会对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一号的第一次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结束后,飞船于1天内返回地面。天宫一号将升轨至自主飞行轨道,转入长期运行管理模式,等待下次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为全新研制的载人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约8.5吨,设计在轨寿命2年。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实验舱有效使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前端安装被动式对接机构,可与飞船实现对接。资源舱为空间飞行提供动力和能源。
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火箭是在原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改进研制的,取消了逃逸系统,采用了新型整流罩,改进了助推器结构,提高了运载能力。火箭全长52米,起飞质量493吨,运载能力为8.6吨。到昨天18时,450余吨火箭助推剂已经全部加注完毕,火箭进入待发状态,发射进入倒计时。
四大任务 为空间站奠定技术基础
天宫一号飞天后主要有哪些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表示,天宫一号计划在轨飞行两年,主要有与神舟飞船完成空间交会对接、控制与管理组合体运行等四项任务。
他介绍说,天宫一号四大任务具体内容分别为:一是与神舟飞船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二是完成飞船与天宫一号组合体的控制和管理,包括姿态和轨道的控制、舱内的大气环境控制等;三是开展相关实验,包括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空间技术试验、再生生(命)保(障)实验等;四是进行空间站的技术验证,为中国未来建造空间站奠定技术基础。
“补加”和“再生式生保系统”是两项关键技术。所谓补加,就是说人在空间站工作要消耗许多东西,地面要给送上去,中国目前正在研制货运飞船就是为此做准备,而再生式生保系统,即空间站内的空气等循环利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与美、俄早期交会对接试验相比,中国专门研制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更具优势:一是目标飞行器可支持多次交会对接,减少发射次数。二是目标飞行器按我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可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同时,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三是还可同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武平说,与载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务相比,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具有4个方面的难点:一是技术要求高,二是新技术采用多,三是验证难度大,四是组织实施更为复杂。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是航天领域公认的技术难关,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同样面临着高风险的挑战,为此我们作了艰苦的努力。针对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分别制订了200多种故障预案,并加强了故障处置演练。
三大措施防范空间碎片
武平说,天宫一号任务加强了对空间碎片的监测和防范。此次天宫一号任务,中国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了空间碎片的监测和预警;二是天宫一号采取了防护和规避措施;三是在其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指定海域。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后将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轨道,环绕地球飞行等待神舟飞船的到来。在孤独的旅行中,天宫一号也许会遇到一些“不速之客”,包括微流星、空间碎片等。为了防止这些“不速之客”的伤害,它自身带有防护板,可以遮挡微小碎片对飞行器的撞击,而其自身2毫米-3毫米厚的金属外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为了保护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安全性,科技工作者们制定了专门的预警机制,并用黄、橙、红代表不同的预警等级。红色代表的危险级别最高,即有可能撞击到天宫一号的碎片。为了精确计算空间碎片出现的可能性,科技工作者还引入碰撞概率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空间碎片预警判断的参数与依据,表示的是碎片与天宫一号发生碰撞的概率。
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过程中,是不会遇到危险的“访客”的。万一遇到危险,技术人员会在地面向天宫一号发出指令,改变其飞行轨道及速度,避开危险物后,再回到预定的轨道继续飞行。
执行对接任务航天员乘组完成初选
首批女航天员也正进行交会对接任务训练,神舟九号是否载人将综合评估决策
28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透露,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完成了初步选拔,航天员正在按计划开展任务训练,训练重点是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武平还透露,我国首次选拔的女航天员也正在进行交会对接任务训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太空飞行的英姿。”
武平介绍,神舟八号飞船是在前期神舟飞船基础上改进研制的载人飞船,由于飞船和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均进行了较大技术改进,出于安全考虑,神舟八号为不载人飞行。其主要任务是完成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首次交会对接试验,验证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停靠技术、组合体控制与管理技术,同时进一步考核飞船改进后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按照工程交会对接阶段的任务规划,2012年前将通过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试验,突破掌握无人和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九号是否载人在神舟八号飞行后再综合评估决策,神舟十号按目前的计划是载人飞行。
载人登月尚未列入政府计划
28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中国已经开展了载人登月的有关概念研究和综合论证工作,但尚未列入政府计划,也没有具体时间表。
武平说,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今年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后,后续任务规划是:第一,2012年底前,完成无人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第二,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第三,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本体质量60吨级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载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