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任务的火箭有一个新名字:长征二号F T1运载火箭。与以往的长征二号F相比,这个多出来的“T1”意味着什么?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
对长二F进行五十几项大改
记者:发射天宫一号的火箭为什么叫长征二号F T1火箭?
荆木春:长征二号F T1火箭算是长征二号F火箭的改进型,做了很多技术状态上的更改。从状态上来讲,大的状态有五十几项变化。
这些变化原因主要是出于工程总体的要求,比如工程总体需要我们发射目标飞行器,那对于火箭的要求就和发射飞船不一样了。保护目标飞行器的整流罩和发射飞船的整流罩是不同的。目标飞行器的外形和卫星的外形比较相像,头部呈流线型,可以降低阻力,减小载荷。
记者:重量和体积方面的变化会不会给发射带来更大的难度?
荆木春:整流罩比较大就意味着它受到的阻力和载荷也会比较大,因此我们也会对其他部分做一些适当的修改。
火箭发射时序略有微调
记者:火箭状态变化,推力变大还是变小了?
荆木春:变大了。为了提高运载能力,我们把助推器做了一些更改,也就是说推进剂比原来加注的多一些,这样来讲我们的运载能力会有所提高。
记者:和“神七”相比,这次发射在飞行时序上有哪些调整?
荆木春:飞行时序就是从点火、起飞以后一直到入轨,整个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做了什么动作。基本的动作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在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这种调整是由推进剂增加所决定的。比如我们助推器分离的时间,比原来要晚一些,原来大概在140秒左右,现在要到150多秒了。整流罩分离的时间也比原来要推迟一些。
记者:发射天宫一号后紧接着就要发射神舟八号,包括后续的“神九”“神十”,任务连接非常紧密,挑战是不是很大?
荆木春:过去载人航天发射的间隔一般是两年到三年,最短也差不多要将近一年的时间。
我们这次从任务特点来讲,要完成交会对接任务,那么就要有两个飞行器来进行交会对接,这对时间的要求就不能间隔太长,从任务特点来讲要连续不断地发射有效载荷,包括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所以这个间隔要比原来短得多。这对运载火箭来讲,进入了一个高密度的发射周期。从任务安排和测试计划等方面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大的挑战。
新一代大推力火箭正在研制
记者:目前我们国家运载火箭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荆木春:美国和俄罗斯的火箭都进行过登月、发射空间站等任务,所以火箭的种类和运载能力都比较大。我们火箭的运载能力主要是看任务需求。后续我们有空间站任务和其他一些需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就要不断的提升,所以我们现在正在研制更大推力的新型火箭。
记者:您怎么看火箭的未来发展趋势?
荆木春:我们可以围绕空间站研制新一代的运载火箭;从内部结构来讲,我们要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能够保证火箭更可靠。如果后续还有一些需求,我们可以研制更大推力的火箭。
记者:在燃料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在向着一个更加环保的方向在发展?
荆木春:正在研制的新型火箭,使用的燃料是液氧煤油,从环保角度来讲更好,同时没有什么毒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