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0月9日,青岛市首届中德职业师资培训项目正式开班。由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选派6位德国职教专家来青岛市开展为期9天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工作。青岛市从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选拔了120名专业骨干教师和职教教研员参加本次培训。
为了让参训学员亲身经历原汁原味的德国职业教育,本次培训采取集中授课、小班培训和研讨总结等多种培训形式,学习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近距离感受德国职业教育的魅力。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项目至上
10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的培训中心,120名青岛职业教师分在6个教室里。在一位名为格克赖纳的德国培训师的课堂上,记者看到了和中国职业教育大为不同的场景:20名培训教师完全放松的坐在几张桌子旁边,不时传出讨论的声音,而记者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听到的最多一个字眼就是“项目”。
格克赖纳告诉记者:“与中国的课堂教育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基本是围绕项目在进行的,中国职教课堂还规定每堂课45分钟或者90分钟,但在德国,我们可以用一整天的时间来完成一个项目。”
格克赖纳说,德国的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其日后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做准备,增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而项目教学恰恰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成长。
企业主导
校企合作是青岛职业教育众多职业学校正在探索的一条路子,但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整个职教体系中的主要责任人是企业,这就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
格克赖纳告诉记者,在德国,有法律规定企业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师资培训资质,学生在进入职教体系后,可以选择直接去企业接受学习式培训,也可以委托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联系一家企业接受培训。进入企业要签订合同,并且要有4到6个月的试用期,如果达不到要求,还将面临被辞退的危险。
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制下,学生每周在学校学习时间不超过2天,其余时间在企业实训,职业教育形式是理论→技能→理论→技能不断反复的实践过程。
实际上,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经有过“双元制”的影子,当时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都办有职业技术学校。在企业中,学员有指定的师傅带教,有一定的经济补贴。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不再参与职业教育,而政府又没能及时地理顺和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体制,致使这个“中国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教师来自一线
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的另一个不同,就是师资来源,主要体现在:德国职业教师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实践教师,对实践经验的要求更高,而中国的职业教师大部分都缺少实践。
格克赖纳告诉记者,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有专职教师和实践教师,专职理论教师要经过两次考试才能从教,难度极高;实践课主要由大部分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他们除具有专业知识师傅证书外,还要求具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并经过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由于来自企业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兼职教师更受学生欢迎。
德国职校教师队伍的构成,培养了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及厚实的理论基础,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
而中国职校没有企业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工作或实习的经历,教了十几年专业课从没有踏进企业大门的大有人在。
接受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打破种种限制,聘用具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或职员担任兼职实践教师,在企业或职校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和指导。此外,职校还可以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或是落实教师每年一定时间的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其职业技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