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不存粮
国庆期间,正逢玉米收获。冠县烟庄乡开河头村村民岳彬开着车,小心翼翼地躲让着来往的车辆。乡间公路上,晾晒的玉米占去了一半的路面。
“再过几天,这些玉米就会全卖掉。”岳彬说,“除了家里养猪喂鸡的,没人留它。”对三十来岁的岳彬来说,吃玉米面的时代已经远去;对于更多像岳彬这样的年轻农民而言,玉米,已成为一种纯粹的经济作物。
岳彬一家5口,平时家里不仅不存玉米,连小麦也很少存。“今年就存了一千来斤,”岳彬说,“要不是我父亲坚持,我一点都不存。”临邑县临南镇石家村37岁的村民石常武家里,就多年不存一粒粮食。今年的小麦刚出地,他就全卖了。在石家以及附近的几个村,农民吃馒头,全靠买。一到饭时,馒头房都送到门口。有了这样的方便,农民纷纷不再为吃饭而存粮。
不再需要为吃饱肚子而存粮,农村“备荒”的观念随之淡化。不再需要自己磨面、蒸馒头,原来遍布乡村、多由个体经营的磨面作坊也在逐渐消失。济阳县孙耿镇蒯家村村民刘宝庆记得,从前村民还到邻村磨坊磨面,不知从哪一年起,磨坊关门大吉,“就是想自己磨面,也找不到地儿,”刘宝庆说,“没处磨面,家里存麦子就没啥用了。”
地里不种粮
家中无存粮
因经济发展而改变的生活环境,在逐渐改变着农民的存粮传统。城镇化扩张、工业发展吞噬耕地,地方种植结构与习惯发生变化等,让省内农户存粮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在莒南县,农户还都保持着较好的存粮传统。莒南县涝坡镇唐庄村老村支书张纪岭称,村里一般的家庭都存上两到三年的口粮,有的甚至存到够吃四五年。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越来越多传统农业大县农民存粮量在逐渐减少。济阳县回河镇小安村60岁的老农白国元就说:“以前家家户户都存上千斤粮食,现在没人存了。”
因为耕地减少,不少农户开始面临无粮可存。东平县东平镇焦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原来村里耕地不少,他家就有二十几亩,因为开发被征,如今,村里人均耕地仅有2分地。2分地里种粮食,是亏本的,他就全栽上树。“不种粮食,就没法存粮食,要吃只能买。”
而种粮效益不高,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改种经济作物,这在客观上消减着农户存粮量。在成武、巨野等地,农民的习惯多是上季种蒜,下季植棉。“多年没人种麦子了,买面粉就去面粉厂,”成武县大田集镇陈胡同村村民陈进宣说,“家家户户根本没一粒粮食。”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标准,世界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为新的粮食年度(新粮大规模收获)开始前,储备粮要达到全年粮食消费量的18%,即可以保证两个月以上的粮食消费。我国对具体农户的存粮则要求更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农户存粮安全线基本标准,要满足必要的正常消费和备荒储备,农户必须存够10个月的基本消费用粮。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农户存粮开始低于这个标准。
在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中,农户存粮和国家储备粮占据了绝大份额。其中,仅农户存粮就占到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这些散存在一家一户的粮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着粮食的可获取性,维系着我国粮食安全。
山东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小麦、玉米产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近年来,全省粮食增产喜讯不断,然而,省内农民的存粮热情却并未高涨。记者在鲁中、鲁西等地调查发现,不少地方的农户家庭存粮量呈下降趋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