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运河之都·济宁

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杜庆生
"啊,运河之都,孔孟之乡。东方圣城,礼仪之邦……"在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作词的《济宁之歌》中,济宁首先被誉为了"运河之都",而这个名号却在最近引来了一场两地网友之争,这两地分别是山东济宁和江苏淮安。可是争归争,闹归闹,心情是可以理解,可是"运河之都"的名号究竟应该归谁所有呢?
运河文化专家:不用争 那是历史写成的事实
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杜庆生,今年已经65岁的杜庆生先生在了解到两地网友的"网战"后,他说:"没有争的必要,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法律的角度,'运河之都'的名号都是毫无疑问属于济宁的。"
据杜庆生先生介绍,早在2006年,济宁市市中区就已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运河之都·济宁中区"的图文商标,这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而据记者了解,颁发给淮安"运河之都"称号的中国古都学会是"由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中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应该说两者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
杜庆生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过于"运河之都"归属济宁的学术论文,论文的名字就叫《环境铸就的丰碑 历史写成的事实--论济宁作为"中国运河之都"的形成和确立》,在这篇学术论文中,杜庆生先生从"济宁特殊的地理位置"、"元明清三代最高治运司运机构的设置"和"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创建"三个角度论证了济宁是名符其实的"运河之都"这一论点。
2008年9月,杜庆生秘书长基于这篇论文在沿运城市219名领导专家参加的"山东省第二次运河文化研讨会"上做了专题演讲,杜庆生告诉记者:"应该说当时对于'运河之都'的归属虽然有争议,但是最终也基本达成了共识。"

市博物馆铁证:那些印刻在岁月里的铁炮

京杭大运河海拔剖面图
市博物馆铁证:那些印刻在岁月里的铁炮
据记者了解,运河全长1794公里,而济宁城北的南旺为运河全线的至高点,被称为"水脊"、"驼峰"。史载,从济宁向北到御河边的临清,高差达90尺;向南到黄河边的沽头(今江苏沛县城西),高差达116尺,实际相差达十几米,通水相当困难,在历史上堪称运河全线的"老大难"区段。如何让滔滔运河水"爬"过这百尺水脊,让船队顺利地越过这百尺水脊,就成为运河成败的一大难题。
因此,济宁段运河备受历代王朝的关注,成了当时朝廷的一块"心病",是朝中政务经常廷议、部署实施工程的重要区域。"济宁通则全河活,济宁塞则全河停"的特殊地理环境,是济宁成为中国运河之都的先决条件。
据有关报道,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处处长杜涛表示,从"都" 解释为行政机关所在地来看,淮安应该比济宁更有资格称为"运河之都",运河的主要功能就是漕运,也被称为漕河,明清时管理漕运的最高行政机关漕运总督一直设在淮安。
对于这一观点,杜庆生先生则有不同的看法,都市或都会,是指一定行政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元明清三朝派设最高司运治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是济宁成为中国运河之都的根本标志,河道总督衙门同时还拥有或掌管着自己的军队,并主要依靠军队来实现其总督职能。因此说,河道总督衙门又是一个军政合一的机构,济宁市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一门清代的铁炮,炮筒上赫然铸有"河道总督署造"。这门铁炮就是彰显总河权力的一件实物证据。
除此之外,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心脏工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创建,是稳固济宁作为中国运河之都地位的重要砝码。

河道总督衙门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派威严(如图所示)
济宁中区:一河相通水脉交融 保护运河责任最重
相比运河文化专家的严谨考证,济宁中区政府方面似乎对于"运河之都"这张城市名片更加具有发展的眼光以及实际的开发措施。
2012年1月19日,总投资1.59亿元、历经2年多建设的"运河之都特大桥"正式顺利通车。从此,一条融南汇北的古运河穿城而过,这标志着济宁城市建设也向"西跨"再迈一步。
"一座大桥的开通,拉近了运河西岸区域与主城区的距离,给这里的居民及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意义深远。"济宁经济开发区政工书记、经济发展局局长陈伟认为。
一个大桥的通车,给运河两岸群众生活带来便利,也给济宁发展打开了通道。这一切都因运河的存在。
济宁市中区文广新局副局长扈兆刚告诉记者:"济宁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起,可以说是运河孕育了济宁这方土地。"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扈兆刚语重心长地表示,在这么广阔的行政区域和流域之内,沿运城市众多,我们要做的不是互相争议、贬低,而是要学习长处,往前发展。
扈兆刚说:"'运河之都'这张城市名片是我们的自我认同,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积淀,而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保护好、利用好我们的大运河,继续丰富、沉淀运河文化,真正提升为运河沿岸民生福祉,这是所有沿运城市责无旁贷的任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