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天气预报
济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济宁人事考试单位代码
济宁市安全教育平台
济宁违章查询
济宁住房公积金查询
济宁科技网 济宁培训班 济宁银行网上银行 济宁教育网 历史故事 家庭教育 济宁市地图 济宁房产 济宁教育网 济宁人事考试信息网 济宁新闻网
币圈最新消息 济宁信息港
浏览器之家 济宁汽车 睡前小故事
下载吧 股票书籍 花花草草
百应百科 照片恢复 学习通
红警之家 睡前小故事 马伊琍
手机照片恢复 手机数据恢复

六十二年 兖州剧团何以长盛不衰?

时间:2012-03-26 15:51来源:网上搜集 www.yunhepan.com

兖州市豫剧团成立于1950年5月18日,是兖州市唯一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是山东省最早成立的国有专业院团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存在时间最长的县级剧团之一。

62年来,剧团从事演艺人员多达500余人,创作编排《村支书刘运库》、《任长霞》、《杨震荐官》等新剧上百部,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等荣誉称号数百个,上演各类剧目近千部,演出场次难以数计,足迹遍及苏、晋、冀、鲁、豫,至今仍是兖州重要的文化品牌,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命名为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的“一面旗帜”,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剧团”。春华秋实、秋去冬来,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县级剧团何以六十二年长盛不衰?

首先要归功于剧团人扎根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宗旨。他们在当地有着数量庞大的观众群和票友群,他们将观众奉为天,他们将根深扎在老百姓的肥沃土壤中,不断走进群众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不断从百姓喜闻乐见的家长里短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不断根据群众的意见对剧情改了再改,不断满足群众对戏曲的热爱,不断为老百姓送去一道道文化大餐。

豫剧团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始终团结实干、不断创新的领导班子。从成立最初的“大曹班”,到今天的兖州市豫剧团,从最初单纯为了养家糊口,到今天的戏曲艺术,一代代的剧团领路人始终强劲地挥舞着这杆大旗,王廷新、袁福全、刘庆和、宋合明、张玉明、魏德远、王治中、靳曰礼、许兴文、高洪斌、宋德喜、祝向东、马品、何国干,这一个个剧团人熟识的名字,带领着剧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剧团的发展也离不开剧团人团结拼搏、克难攻坚的实战精神。一路走来,剧团人身上特有的那股“拼”劲让很多熟悉他们的人为之钦佩。历经了解放初、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和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剧团人不畏时艰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和信念,让他们坚持一路走下来。他们中不乏田翠华、肖丽卿、汤云霞、李桂芝、杨桂苓、尚小平等一大批名演名角,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崇拜的对象,他们中也有一群名不见经传的跑堂配角,更有一大批在幕后默默无闻的伴奏演员,但是没有他们,剧团就没有今天的成就,没有他们,剧团就无以发展至今。先辈创业、后辈继承,老树抽芽、新苗茁壮,便是兖州市豫剧团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剧团能够发展至今更是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剧团自成立至今,特别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兖州市财政每年对剧团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对剧目的推介和宣传手段和力度也是不断加大。1990年,兖州市财政划拨专款20万元,修缮了剧团的排练厅,购置演出用的解放牌汽车一部,丈型客车一部,北京吉普一辆,解决了外出演出问题。2007年,政府采用“政府出资、群众受益”的方式,出资20万元专项经费每年“送戏下乡”100场。2010年,政府又出资54万元支持新剧《杨震荐官》的创作和排演,使得该剧在济宁十二县兖州市区成功进行巡回演出。

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晨始终不变的是剧团演艺厅里抑扬顿错的练声,一招一式的热身,成为了兖州文化舞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正是有着群众的支持、上级领导的关心和剧团人的拼搏奋斗,一个县级剧团在漫长的六十年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长盛不衰。

相关阅读

    上一篇:兖州:“五下功夫”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
    下一篇:兖州市亮化街区夜景 锦绣画卷“惠”百姓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全网热点
    • 健康
    • 教育
    • 新闻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