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晚上7点多,在兖州市小孟镇沙窝村的村委大院里,100多名农民围坐在一起听技术讲座。
兖州市农业局植保站长孙士海边播放课件边讲解,图文并茂的方式使现场学习气氛浓厚。“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要靠科技。”不时有村民小声议论。
惠农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社长仇汉华告诉笔者,他们合作社的办公地点就在村委大院。这种图文并茂的培训班,每年要举办四五期。给自己充电的同时,也为乡亲们加点“营养餐”。
仇汉华是沙窝村的种植大户,2008年11月由农业部门推荐,参加山农大举办的实用人才培训班,得知农民可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合作社。回到村后,他便联合村里的5个农机大户,以农业机械入股,于2009年1月成立了惠农粮食生产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是提供农资供应和机械作业服务。随着外出务工、经商和部分家庭无劳动力村民的增多,仇汉华逐渐摸索服务模式。他发明一个词叫“代管”,即合作社对社员提供统一耕种、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浇水、统一打药、统一培训、统一销售业务,并进行预先垫资。社员销售粮食后,再到合作社结账;上级的各项种地补贴归农民,社员还可到合作社打工,领取一定数额的工资报酬。
谈到具体的做法,仇汉华说得最多的是科学种植、统一经营管理,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他算了一笔账:一是合作社统一销售卖高价。由于合作社种植的都是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与齐鲁种业公司签订供种合同,按每斤可高于商品粮二三毛钱,一亩地可以多收入200多元;二是合作社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大面积作业服务比农户独家作业成本要低得多,整地、播种、喷药、收获几项作业费用合计每亩大约也能省下100元。三是邀请兖州市农业部门能为村民提供农业科技技术知识咨询,帮助科学种田,减少在种植技术上的损失,这样每亩地大约也能多收入100元左右。
合作社的这种生产方式渐渐受到农民的认同,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合作社有社员360户,辐射带动周围22村,服务面积达到2000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