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是研究果实发育的经典模式植物,其基因组有12条染色体。协作组采用“克隆连克隆”和“全基因组鸟枪法”相结合的测序策略,获得了高质量的番茄基因组序列。在解码的番茄基因组中共鉴定出约34,727个基因,其中97.4%的基因已经精确定位到染色体上。协作组同时绘制了栽培番茄祖先种“野生醋栗番茄”基因组的框架图,两个基因组仅有0.6%的区别。
据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薛勇彪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番茄基因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质量地完成了番茄基因组测序总任务的1/6。
“我们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了番茄果实进化的基因组学基础:经过人工驯化和育种选择,栽培番茄比野生番茄果实更大,品质更好,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明显提高。”负责第3号染色体测序的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传友说,“基因组序列的获得为在育种中进一步利用野生资源的优异基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负责第11号染色体测序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表示,番茄基因组的解读是科学家通过国际合作完成的又一个高质量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分析。这项工作将极大推动番茄乃至包括马铃薯、辣椒、茄子等在内的茄科植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为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性状的番茄新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我国蔬菜种业面临着强大的国际竞争,相关科学家建议,应加快把基础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速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良品种的培育,这对于支撑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蔬菜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晶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