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油,究竟能跑多快、多远?”
这是山东省枣庄市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一个经济话题:把经济发展比作一辆赛车,把环境容量和能耗空间比作汽油。
“按过去的发展思路,不管用几箱油,只要跑得快就行;现在只有一箱油,逼得你既要跑快又要省油。”枣庄市委书记陈伟诠释,“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因煤而兴的枣庄已经失去粗放经营的本钱,否则逃不脱矿竭城衰的宿命,惟有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相结合、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
变燃料为原料 变煤矿为“金矿”
深藏地下的煤炭资源,成就了枣庄辉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枣庄累计外调原煤4亿吨,贡献值达64亿元。
2006年,煤炭价格节节攀升,一吨原煤最高可售1500多元。新一届枣庄市委、市政府看到了光环背后的隐忧: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按每年开采2000万吨计算,30年后将无煤可采;如果不下决心加快产业转型,将导致矿竭城衰!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首先是工业转型。在枣庄,煤炭、建材两大行业对地方财政直接贡献率高达40%,如果加上相关产业,比例接近50%。是抛开煤炭资源“另起炉灶”,还是依托煤炭资源精耕细作,枣庄市面临产业转型的艰难抉择。
“从价值链上看,煤炭产业的链条越长,附加值就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我们最终确定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煤矿变成‘金矿’。”枣庄市发改委主任杨建国说,把煤炭转化成甲醇可增值4倍,转化成醋酸可增值10倍,转化成二醋酸纤维素可增值近80倍!
围绕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需要,枣庄市对境内煤炭资源实施控制性开采,变“有水快流”为“细水长流”;开工建设库容1.33亿立方米的庄里水库,打造丰富的水源地;动工修建枣(庄)临(沂)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实施运河航道扩容工程,打通产品出海和直接进入长三角的通道。
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煤炭深加工所需的环境容量和能耗空间从哪里来?枣庄创新性地提出“一箱油”理念,打起了水泥产业的主意。
枣庄算了一笔账:全市水泥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左右,仅占全市GDP的3%,却占全市GDP总能耗的25%。如果砍掉1000多万吨水泥,只影响全市GDP的1%,而腾出能耗空间发展煤炭深加工,产生的GDP比水泥至少高10倍!
改革举措大刀阔斧:2007年9月5日,枣庄实施小火电的“全国第一爆”;同年11月7日,实施小水泥的“全国第一爆”。2009年3月,枣庄被国务院确定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此后4年间,枣庄关闭小火电80.6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790万吨;关停、拆除淘汰落后炼焦能力98万吨;关停拆除小炼铁(钢)95万吨;关闭造纸产能6.2万吨,合计腾出能耗空间约500万吨标准煤,为新型工业发展构筑了宽阔的平台。
与此同时,枣庄按照“做大甲醇,做深醋酸,储备开发二甲醚、烯烃”的思路,拉长煤炭深加工产业链条,努力把煤炭“吃干榨净”。到去年底,枣庄煤炭深加工项目总投资达532.8亿元,是2007年前累计投资额的8.4倍,成为我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炭深加工基地之一。同时,枣庄成为全国三大锂电池生产基地之一,中小机床也跻身全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2011年,枣庄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8.9%,比2006年提高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分别是2006年的2.3倍和2.5倍,全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都实现了翻番。“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01%,降幅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
变“卖资源”为“卖文化” 用“无影灯”消除“黑影子”
今年春节期间,枣庄市共接待游客157.85万人次,旅游收入3.35亿元。绝大多数游客是奔着重建的台儿庄古城去的。
在城市转型过程中,枣庄市委、市政府清醒意识到:全市现有下岗职工14万人,随着一些矿井的关闭、相关企业的萎缩,10到20年后全市将有20万人需要转岗。煤炭深加工项目固然可以解决城市转型“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却无法破解转型后“人往哪里去”的难题。因为一个投资100亿元的煤炭深加工项目,只能解决1000人的就业。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