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周庆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兖州市集中力量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大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自来水“进村入户”,不仅使广大村民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卫生水”,而且还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2010年12月26日上午,新驿镇毛辛庄村的村民们打开自家的水龙头,当白花花的水柱喷涌而出时,人们拍手称快,并不由自主的用手捧起一捧放进嘴里,啊!真甜。这是360米以下深层岩溶裂隙水,水质优良、当然甘甜可口,水利部门技术专家这样告诉村民们,这也是全兖州市农村集中供水的一个缩影。
记得小时候,家里吃水都是大人们从全村唯一的一口井里挑水吃,70、80年前后,家里用的是十几米深的压水井,好一点的村用的是水塔,一天也只供水一次,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而现在是集中供水,这多亏了党的政策好,70多岁的毛大爷高兴的说,以前得肠道疾病的也多,大骨头病的也有,就是因为水不干净,现在好了,这么深的井抽上来的水一定干净卫生。
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谷村镇北部贫水区没有深层地下水,历史上严重缺水,长期饮用含氟量高的浅层地表渗透水,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许多农民群众带有“黄牙根”。为解决这一问题,兖州市委、兖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组成工作组进行调查研究,决定兴建谷村镇供水工程,并把其列入2006年为民十件实事之一。2006年12月27日,兖州市谷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竣工通水庆典仪式在谷村供水站举行。当地农民终于告别苦水、高氟水,喝上甘甜纯净“幸福水”。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谷村镇贫水区人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而且为全省解决农村一村一井、耗费资源问题提供了模式,创造了经验。
2007年全兖州市实施农村自来水升级改造,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兖州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规划建设了6座水厂、600公里的供水主管网,主管网全部通到每个村庄,村内管网升级改造工程同步推进,2012年可基本完成农村自来水入户改造任务,在济宁兖州市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村村通、户户通的目标。
为确保将农村自来水改造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做到“五个统一,五个确保”,即:统一委托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进行设计,确保了工程设计的高标准;统一由工程建设管理处采购管材和设备,确保了管材和设备的高质量;统一招标确定施工企业,确保了施工队伍的高资质;统一招标确定监理企业,确保了工程监管的严要求;统一委托兖州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预算和决算进行评审,确保了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健全了施工企业自觉监督、监理单位靠上监督、主管部门随时监督和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抽查的“四级”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实现了工程质量的全过程、无缝隙监督。
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农村供水工程信息化中心,对供水水质实行实时在线监测和水量、水压及运行情况的远程监控,实现了全兖州市农村供水统一调度,并网运行。信息化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可实时监测6座水厂设备运行情况和水厂的供水压力、供水量、水质。视频图像资料均保证在第一时间传送到信息中心;二是实时监测到村头供水点的供水状况,为水厂精细化运行管理提供及时数据;三是实时监测主管道、重要管段运行情况,一旦出现事故,能够迅速发现,及时维修;四是可存储全兖州市主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任何一个节点的地理位置和安装结构都能准确反映在中心水厂的视频图像上;五是可实时反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试点村居民的用水情况,包括水费、水压、水质、水量;六是可对全兖州市农村自来水水厂运行状况及农户用水情况进行综合统计、智能分析,为整个农村供水网络的运转及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新闻链接: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折不扣解决好百姓的饮水安全工作,是党委、政府推进民生工程的首要任务。今年4月18日,兖州市疾控中心按照《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选点要求,分别对各供水站采集出厂水各1份,再对每个供水站供水范围中,随机选取1个村庄作为检测点采集末梢水各1份,共采集水样12份(供水站检测点见下表)。
另外,由于兴隆庄镇供水站尚未供水,为便于了解该镇农村饮水情况,特选择晾衣井村作为检测点。
检测结果显示,每份水样进行29项指标检测,共计12份样348项检测指标全部符合国家《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说明目前兖州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为百姓喝上放心水提供科学的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