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
在印度,每天约有3000名儿童死于与营养不良相关的疾病,数百万贫困人口食不果腹。与此同时,印度北部的广袤田野里,小麦和稻谷堆积如山,无人问津,或沦为田鼠的口粮,或白白烂掉。
分析人士称,印度农业补贴政策僵化、粮食储存设施奇缺、分配体制效率低下和政府部门腐败等原因,导致这一极端矛盾现象。
粮食的巨大浪费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粮食生产国,已连续5年粮食大丰收。在“粮仓”旁遮普邦一个名叫撒多玛吉拉的村庄,数千袋小麦堆放在一块足球场大小的空地上,有的麦堆比房子还高。大多数小麦用防水油布遮盖着,但许多袋子已破损,裸露的粮食被真菌和昆虫侵袭,正在发霉变黑。
“5年来,这些小麦就这么堆在这里,味道很难闻,”在此看守粮食的哈卡姆·辛格对路透社记者说,“没人来偷粮,但有人会用它们喂鱼或养家禽。”
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郊另一个粮食堆放场,当地居民称,政府官员有时会把腐烂的粮食掺进新鲜小麦,发放给持配给卡前来领粮的穷人。
官员表示,印度总计约有600万吨粮食将会烂掉,价值至少15亿美元。分析人士称,损失将远远不止这些,因为目前有超过1900万吨粮食露天存放,正遭受日晒雨淋。
为何不把堆积如山的粮食免费发放给饥肠辘辘的穷人,许多人觉得不可理解。
“目前的状况是政府疏忽的结果,”印度共产党全国书记D·拉贾说,“执政党是最差的粮食供需管理者。”
无处安放的粮食
在印度,政府按担保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稻米和小麦,这一扶持政策类似于欧洲的粮食补贴,当初这一政策导致欧洲黄油成山、牛奶如河,惹来无数非议。
自2007年以来,政府已将小麦收购价提高70%,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但也造成库存过剩问题。目前印度小麦库存约为5000万吨,达历史最高水平,超官方目标12倍。
位于新德里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普尼玛·梅农说:“对农民来说,政府的做法提供了经济保障,让种粮成为一种安全选择。”
近半个世纪前的“绿色革命”为印度农业引进了高产种子、化肥和灌溉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结束了这个国家对粮食进口的依赖。
政府的扶持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一个新的问题:粮食无处安放。“过去25年,印度的粮食存储能力丝毫没有提高,”印度援助机构“拯救儿童”负责健康和营养的高级顾问拉吉夫·坦登说,“部分粮食被存放在粮仓以外的地方,腐烂几率很高。布袋和油布往往不够,有时粮食不得不丢弃在墓地或火葬场。”
按规定,粮食应当存放在政府粮仓里。但目前,印度的粮食存储量高达创纪录的8240万吨,超出实际存储能力2000万吨,露天存放实属无奈之举。
粮食大国的耻辱
剩余粮食如何处理,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难题。它不愿以低于收购成本的价格出售小麦,因为这样会让本已不断飙升的财政赤字雪上加霜。
最近,政府为各邦提供600万吨廉价大米和小麦,这使2012至2013财政年度的低价粮供应达到6100万吨。但各邦对领取低价粮并不积极,因为它们已被自身的财政预算弄得焦头烂额。
今年早些时候,政府支持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5岁以下儿童中,有42%体重偏轻,几乎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两倍。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不得不承认,营养不良是印度的“国耻”。
许多日均消费不足2美元的印度家庭领取薄煎饼之类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救济食品,而穷人极度匮缺的是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它们来自更加昂贵的食品。此外,糟糕的卫生条件和被污染的水源也备受诟病,它们会引发腹泻等疾病,阻碍营养吸收。
粮食分配体系效率低下且腐败成风,是造成“国耻”的另一个原因。调查人员称,18个月前,一批本应发放给贫困家庭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粮食被侵吞,并在当地和国外市场销售。这桩腐败案件牵涉数百名政府官员。
印度政府目前正在筹划一个食品安全项目,目标是确保63.5%人口获得廉价粮食。但批评者称,这可能是一个政治伎俩。他们不相信新计划会比现行项目更清廉、更有效或更有针对性。
唐昀(新华社特稿)
链接:
“饥饿大国”印度
据《印度时报》去年底报道,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编撰的2011年“全球饥饿指数”显示,印度在受调查的81个食品安全最严重的国家中排名第67位,已达到“警报级别”。
这项指数的编撰参考3项指标:营养不良人口比重、体重偏轻儿童比重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饥饿指数介于20至29.9之间为“警告级别”。印度2011年饥饿指数为23.7,巴基斯坦、尼泊尔、卢旺达和苏丹的情况都优于印度。(新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