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合连,1960年3月出生,任城区南张街道房家村村民
田合连1981年嫁入房家村张汉林的家中,自从进了张家门田合连就把公公婆婆当成了自己的亲爹娘看待,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家中来,平时和夫家的五个姐姐关系处得也非常好。
可天有不测风云,在1999年的夏天,田合连的婆婆闫绳荣在集市上被一辆机动三轮车撞伤了腿,直到现在老人还要用手杖来支持着行走。田合连在婆婆病重在床的时候,把老人照顾得很好,婆婆闫绳荣感慨地说:"俺这一大家子人,就这个媳妇是拔顶的,给全家带了个好头。30多年来她和兄弟姊妹们从来没生过气。谁来了,她都忙活着买菜做饭。到了这个家,先是伺候半瘫的公公,俺碰伤了腿生活不能自理了,她又全力照顾俺。这是俺老张家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啊!"经过13年的悉心照顾,81岁的老人又能下地行走了,看着老人合不拢的嘴,大家就能感受到老人生活得是多么幸福了。
2 、霍文菊,1956年4月出生,兖州市颜店镇前海村村民
2月25日晌午,在自家责任田里忙了一上午的霍文菊隐约听到地南头的大坑里有呼救声,她赶紧放下锄头跑了过去,只见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双手抓住岸边的一个小木桩在一米多的坑水中挣扎呼救,一个年龄略小的小女孩正死死地抓住小男孩的衣服。霍文菊赶紧冲到坑边,一手抓住一个孩子的棉衣,使劲往岸上拽。每只手拽着一个体重四十多斤的孩子和一身灌满水的棉衣,再加上坑沿湿滑,让体重只有九十多斤的霍文菊很是吃力,她下到水里,使出全身的力气,硬是把两个孩子拖到了岸上。
孩子获救后,满怀感激的李凤芹让丈夫李绪宾提着一箱牛奶和一篮鸡蛋登门到霍文菊家当面致谢。往常少言寡语性格内向的霍文菊瞪起了眼:"救人是天经地义的事!"说什么也要让李绪宾把东西拿回去。
3、赵福真,1968年7月出生,曲阜市小雪街道南兴村村民
为了能够照顾二老,20年前赵福真嫁到本村前街贫穷的孔家,这20年来,她几乎每天往娘家跑一趟,为父母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前年冬天父亲出去解手回来不慎摔倒在地,赵福真赶紧把他送进医院,医生诊断说腿、腰等多处骨折,恐怕以后会瘫痪。赵福真想,只要父亲有一口气就绝不会放弃!父亲出院后,为了方便照顾,她日夜守护在他身边,为防止父亲身上起褥疮,她不厌其烦地给父亲天天换、天天洗,在她的精心照顾下,父亲不但没有瘫痪,现在既能说话,也能拄着拐杖慢慢走路了。
2010年夏天,曲阜市要在南兴村建设迎宾区,她婆家的房子被拆除了,暂时没有地方住,同时也是为了能更好的照顾父母,她和爱人商量后,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娘家院子里盖起了偏房,赵福真和丈夫、女儿都搬到了娘家去住,现在我们一家五口人住在一起,每天有说有笑,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4、陈丙英,1932年10月出生,济宁市泗水县姜家村村民
陈丙英家住星村镇姜家村,是位80岁的老人,她照顾堂婶35年如一日,已成为当地传颂的佳话。陈丙英的堂婶95岁,名叫刘继平,她是位苦命人。刚结婚时间不长,丈夫就离世,仅留下的一个女儿在生孩子时得病早逝。孤苦无依的刘继平,年轻时还能自己一人生活,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陈丙英见状于心不忍,就把老人接到家中照顾。当时,陈丙英家有两儿两女四个孩子,家庭也挺困难,一年下来,能吃饱就不错了,可是陈丙英一家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想法让堂婶吃得饱穿得暖,逢年过节,总会给堂婶添置新衣、改善伙食。
5、梁现河,1946年7月出生,邹城市千泉街道兴隆村村民
梁现河是一名老党员,1969年入伍,在部队表现优秀,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转业来到环卫处工作,刚进环卫处时,梁现河同志从事的是掏粪工作,刚上班没几天,他曾收到市环保局的录用通知书,但他却甘当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正如他现在所说的"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干好,把它干好就会很有乐趣,我喜欢这份工作,从进入环卫处的那天起,我从没动过调动的念头"。每天早晨,梁现河都侧着身子一家一家地帮助把马桶从楼上拎下来,洗干净后,再拎上去放好,他毫无怨言,倒马桶、挑大粪这行当一干就是16年。
2008年夏天的一个凌晨,当梁现河正在清扫道路的时候,忽然听到"砰"地一声,一辆汽车把一个骑电动车的人撞到了,这时候梁现河扔下笤帚跑过去,帮助那被撞到的人,他先撕下自己的衣服帮着止血,然后拨打了120,帮着把人送到医院,医生说幸亏及时抢救,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他的家人也赶到了医院向医生了解情况,梁现河看到也没什么事了,才放下心来,然后默默地回到岗位上继续工作。或许当伤员家人问起来谁救了他的命的时候,他本人或者医生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也忘了长什么样子了,只知道他是一个环卫工人。"梁现河做好事不留名,他就是当代的活雷锋,我们要向他致敬,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