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德建下水道,隧道最高处达到2.5米以上,宽度3米。李隽辉
又逢汛期,又逢暴雨,又逢不少城市先后陷入内涝的尴尬。而此时的青岛被公众冠以“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之名,以样板的姿态为公众津津乐道。
青岛究竟怕不怕暴雨?不久前,今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降水充分检验了这座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
根据青岛市水文局的统计,7月2日10时至3日15时,青岛全市平均降水100.5毫米,市区降水182.5毫米,多个监测点监测到了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短短8个半小时内,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启动的应急机制从准备预案迅速升级为特级预案。
“事后看,整座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转基本令人满意。”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刘利总工程师评价道。刘利所供职的这家单位自上世纪90年代起,承担了青岛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工作。这位市政专家婉拒了中国青年报记者请其为青岛排水系统的表现打分的要求:“哪个城市的排水系统都不敢打满分。”
暴雨肆虐中,为什么青岛最不怕淹?德式排水系统能否推而广之?由地下反观地上,这座城市面临的境遇引人深思。
暴雨和大潮双重大考
7月2日这天,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处长安宝月在工作日志上记下了四个时间点:12:30,15:30,16:00,21:00,它们分别对应着当天这个部门发出的准备预案、三级预案、一级预案、特级预案。
作为应急机制的顶级方案,特级预案意味着排水管理处全体员工和车辆将按照周密部署全部到位,严密监控并及时维修各个路段的排水设施。
当天,本报记者注意到,大约15时左右,窗外天色逐渐转暗,突如其来的大雨倾盆而至,这座城市经受了今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降水。
令安宝月不安的是,对一座海边城市而言,这一天正逢农历初二即天文大潮的日子。这意味着海水潮位上涨,部分低洼区域会受海水顶托影响正常排水,城市排水系统的泄洪能力由此将受到严重挑战。
在应急预案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刘利及同事们同样奔波在勘察积水情况的路途上。据刘利介绍,每逢暴雨必到现场查看,一直是几代设计工程师延续至今的传统。和往常一样,她重点查看的是市区内几处容易积水的路段:“有短期积水,都是由于地势原因造成的。”
直至3日16时最终解除预案,在长达20多个小时的降雨时间段内,安宝月和她的同事们始终没有合过眼。暴雨过后,令她欣慰的是,整座城市的交通没有发生瘫痪,没有内涝产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零积水,也不意味着青岛完全不怕水淹。”安宝月并不讳言,毕竟还有几则商铺被淹的消息见诸当地媒体第二天的报道中。安宝月解释,积水处一般发生在低于零海拔的铁路桥下、在建工地,以及路面不平的地段中,“这些都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之前全市已改造15处较为严重的积水点,剩下4处的改造工作将在7月中旬左右完成。
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青岛之所以能够安然度过雨劫,与自身地理优势有关。“青岛的丘陵地形以及三面沿海的位置决定了降雨时积得快,排得也快,与位于平原地区的城市相比,有很大优势。”刘利解释。
“在这座城市,排水重现期的设计均高于国家标准。”刘利介绍,雨水管道的设计是以最大雨水流量为根据的,所谓重现期,是一个水文概念,即所采用的最大暴雨量为多少年一遇的暴雨。目前国家标准是0.5~3年,青岛主干道的排水重现期一般是3~5年,部分暗渠甚至达到10~20年的标准。
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排水系统,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以及地理优势,这样的“地利人和”被安宝月归纳为青岛排水系统的优势所在。
而在城市设计者们的规划中,雨污分流模式显然在整座城市排水系统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雨污分流,即雨水和污水在不同管道中处理,据刘利介绍,目前市内绝大部分地段已完全实现这一点。
该模式作为法律条文已被写入《青岛市城市排水条例》。这部酝酿10年之久、于2010年10月1日最终实施的条例明确规定,城市排水事业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无疑为巩固排水建设成果提供了管理依据和法律保障。”安宝月评价。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http://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1-81695000,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