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的玉米还是翠绿挺拔的,村里人告诉记者最晚也要再过一周才能熟透。
记者发现村里好多人家都在家里种上了石榴、柿子。
齐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韩薇)印象里,老家那边就是中秋节正是农忙时节,家家户户赶着收玉米花生大豆。今年由于节气晚,再加上天气不好,国庆假期记者在老家枣庄的农村发现,虽然有个别人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把成熟的庄稼收回家,怎奈田地里的作物大都还是青青的,不愿意披上“黄金装”。
记者在回家的路上发现,田间地头,大路村口,“合理利用秸秆 化废为宝”、“禁止焚烧秸秆 违者罚款1000元”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据村里人介绍,今年对庄稼秸秆管理的很严,“不让拉回家,不让放在河沟路边,不让烧在地里,这不明显的是要我们使用玉米收割机吗?”“好多棒子粒(玉米的俗称)都撒在地里了,捡不起来,看着很可惜很心疼啊。”村里的钱大妈告诉记者。虽然如此,但是自动收割机由于大大的节省了劳力,所以人们还是很愿意用收割机收庄稼。
还没开始农忙,大家还有时间坐在一起聊家常,精打细算的钱大妈开始和邻居们算起了账:一亩大豆从买种,到耕种、浇水、施肥,再到最后请人帮忙收割,整个过程要投入一百块钱,而最后的收成全部卖掉也才五六百,净赚四五百,但是玉米虽然前期投入高点,但是产量也还是不错的,一季下来,一亩玉米能赚八九百块钱。钱大妈自家有四亩地,要是光种玉米,就比纯种大豆多挣一千多块钱了,这么一笔账算下来,钱大妈就已经想好了明年地里要种什么了。
聊了会天,钱大妈咳嗽了起来,一到秋天,她咳嗽的老毛病就又犯了。她告诉记者自己最近几天都去乡里的诊所打针,加上买的药,一场病下来要花费三四百块钱,但是现在有新农合医保卡,能报销70%,自己只需要支付一百多块钱。不过钱大妈说,“要是一般的小病能在村里的诊所看了也能报销的话,就更好了。”随着新农合和医疗保险政策的持续推进,相信钱大妈的这个愿望很快就能实现,实现不用出村,便捷便宜的看好病。
下午,钱大妈要去看看自家的玉米熟的怎么样了,记者跟着出了村,一路上经过不少人家的门口,发现家家门前都种着一小片菜园,菜地里种着豆角、辣椒、小白菜、香菜等各种蔬菜,篱笆架外爬满了丝瓜秧,丝瓜结的到处都是。有地地刚翻了新,等待着种植白菜和萝卜。钱大妈说,“别看菜园不大,种的菜足够一个家庭一季的需要,吃不了的还能分给别人吃,这多好。”一个小菜园既能让自家人吃上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又能在闲暇之余靠种些稀罕菜获得乐趣,还能将多余的菜分给邻里乡亲,融洽彼此关系,真是一举多得。
越过高高的玉米地,记者看到一列列动车沿着京沪高铁呼啸而过,看着金黄的柿子压弯了枝头,吃着自家地里种的纯天然的瓜果蔬菜,记者看到六十岁的钱大妈看上去春光满面,丝毫没有劳作留下的痕迹,记者也通过钱大妈家幸福而又充实的生活,真实的感受到了新时代农村的新变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