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山东行:康平纳的两条生产线
来源: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
齐鲁网10月18日讯 据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山东不断推进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山东企业也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泰安市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两条印染生产线的更迭创新,见证了山东工业的转型发展历程。
说到纺织企业,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是纺织工人。而康平纳公司却把这个传统产业做出了“科技味儿”。偌大个厂房里只有十几名工人,配料、染色、平整,全都由他们自己研发的这套机器有条不紊的进行。
在康平纳十年前建设的第一条生产线的配料车间,记者看到塑料桶里的配料大部分都是化工原料,如果直接皮肤接触的话,会对身体产生不小的影响。
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王荣诚告诉记者,“我们这条生产线有的时候招工就比较困难,因为你条件在这摆着呢,干了几天就走掉了。”
不仅仅是招工难,产品质量的提升,让这条生产线上马才两三年,就要不断进行技术更新,而最先进的纺织机却全都是国外生产的。想要跟上潮流,就得花更多的钱。
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琳介绍,企业赚了钱就去买设备,买了设备再来赚钱,反复循环,实际上赚了钱都给国外的企业了。
为摆脱这样的循环,2005年,康平纳开始尝试自己造设备。企业的十一位股东,连续五年没有分红一分钱。
刘琳说,把所有赚来的钱,公司的利润全部投入到公司的研发当中。
企业在努力,政府也给予了7000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而且十年来,从中央到山东,各项扶持政策就像雨后春笋,帮企业引进人才,找寻信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每年的财政支出节节攀高。2011年,全省在转调方面的政府扶持资金超过450亿元。
山东省宏观研究院院长刘冰介绍,政府的鼓励,实际上帮助企业在节能减排、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效率的提高方面,都会有一个推动,实际上最终就是山东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今年,康平纳这台获得20多项发明专利的新生产线通过专家评审。因为解决了染色不均、微波烘干等一系列问题,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三成,节能、节水、减排更是不在话下。市场,也用订单回报着企业的创新努力,从2010年的400万,到2011年的3000万,再到今年的1.5亿,销售收入呈几何倍数增长。
从这两条生产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纺织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艰难探索。而前进的脚步并不会就此停歇。今后,康平纳公司的科研投入还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未来五到十年,还会有更多行业发展的新的生产线在这里诞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