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黄”巡礼 山东: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加快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齐鲁网10月28日讯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卫视《新闻联播》报道,借力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坚持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加快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传统渔业正从浅蓝驶向深蓝,初步形成高效生态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北方最大的群众性渔港--石岛港,开海已经一个多月了,在整个的渔港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大船小船鱼虾满仓的景象。在渔港却看不到多少鱼。带着疑惑,我们走进靖海集团。在这家捞企业,甚至船只也看不到几艘。公司负责人道破谜底,船队早已驶向大海深处。
山东靖海集团副总裁郭俊岭说:要保持领先地位,只能走向更广的海,更深的海。面对日益减少的近海渔业资源,靖海集团被迫“出走”,不想却走出一片新天地。几年下来,集团已在全球海域拥有3处渔业基地,每年捕捞业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成为山东最大的远洋捕捞企业之一。而像靖海这样的企业山东有22家,渔船数量和吨位均居全国首位。
与石岛捕捞业的舍近求远不同,东营现代渔业生态示范区却舍远求近,“引海上岸”,在陆上搞起了高效生态养殖,让昔日一片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东营垦利县小岛河海珍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姜士忠说:现在生态养海参,不用投饵料,每亩地能挣一万块钱。
捕捞与养殖在广度上突围, 加工却在深度上发力。在位于烟台的东方海洋科技公司,记者看到,一条普通鳕鱼经过十几道工序后彻底“变身”.
东方海洋集团技术人员张强说:鱼肉加工成冻鱼片、调味和即食产品,直接出口;鱼鳞,鱼皮,鱼骨等下脚料通过生物酶技术提炼出胶原蛋白,并加工成多种海洋药品和保健品,效益提升了5到10倍,甚至20倍以上
一抹蓝成就万千彩。如今,山东省1948家水产品深加工企业,每年创造产值700多亿元。2011年,山东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676亿元,占全国的17.8%,居全国首位。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渔业处处长辛荣民说:“从浅蓝往深蓝跨越是必由之路。这里的”深“和”浅“,不仅指海域的远近深浅,更重要的是整个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升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