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息到底:《夜宿鲁园的梦与愁》
消息闪回:取消附近黑旅店后,沈阳鲁园就成了一些农民工的夜宿之地,这里也被他们叫作“蓝天宾馆”,本报记者坚守“蓝天宾馆”一夜,一同感受夜宿鲁园的梦与愁。次日,此事得到沈阳市农民工维权中心高度器重,承诺三天内让农民工找到住处。
孟庆波抖了抖被子,把自己没晾干的毛毯塞进了行囊,一天又开端了。
“这一宿睡得真舒服,没有蚊子,还看了会儿电视。 ”他决定早点儿去找工作,7月9日凌晨5时他就告别了舒服的旅社,“今天必须得找到工作,不能这么混下去了,工钱少点儿也行。 ”
第一个被送到正规旅社的农民工睡了个安稳觉,但繁忙的工作还在持续,还有更多的人在寻找他们的幻想住所。
在沈阳,更多农民工仍面临着这样的住宿问题,而从上海等城市解决农民工住宿的经验显示,让农民工有一个安稳妥当的住处,并非没有先例和可能。
在我们的调查中,记者注意到,事实上,在很多地区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已经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器重,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这些已经建成的“农民工公寓”,也许将为沈阳解决这一问题,供给范本。
在上海,农民工集体住宿的问题,早在2003年就已经受到政府的特别器重:2003年9月,上海嘉定区马陆镇的“盼望经济城”开发区内,可容纳3万人的“民工公寓”开端建设……
2008年7月,上海浦东新区首个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高东公寓建成,吸引了约一千多名外来务工“蓝领”入住,而这些“蓝领”每人每月最低需要交的房租是60元……
“农民公寓”、高东公寓等建成后,吸引众多媒体的眼光,高东公寓也因为“专业”,一度被称为“上海独一无二的”。 7月10日,高东公寓投入应用整整两年,在这两年中,公寓运行如何?后果怎样?本报记者特地进行了访问。
60元住一个月
沿着熙熙攘攘的高东镇集贸市场,穿过高东新路的外环立交桥,往东两百米,便能看见“高东公寓”。公寓很别致,如果不是路人的指导,记者认为是到了某个居民小区。
小区里有三栋住宿楼,每个楼之间都种满了别致的花草和风景树,很显然是经过精心修剪过的。中午11点,一名戴着红袖章的保安仍时不时地在公寓前走动。他穿着白色的半袖,打着领带,非常正式。“里面住的都是咱们船厂的工人”,三号楼前面,几位正在收拾垃圾的干净工人告诉记者,“这个公寓已经建了一两年了,船厂专门包了下来给船厂的工人。”记者懂得到,干净工人口中的船厂指的是: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公司员工2万人。“这公寓在上海基础可说是独一无二的。 ”高东公寓的物业经理倪吉强很自负。倪吉强介绍,在1号、2号公寓楼,每个房间可入住6名产业工人,每间房的月租为2400元,人均分摊并扣除企业租房补贴后,入住者每人每月最少只要掏60元钱就能在此居住。而在3人一间的3号楼,租金为每人每月150元。
“我们的公寓楼就是按照大学生的宿舍标准而建造的。 ”“每幢楼设有开水间、卫生间和食堂,房间里则配备了电话、宽带、有线电视和电扇,并安装独立电表,工人们不用付水费,电费每个房间30度以上自己交。 ”
小郭和小张满脸的稚气,完整看不出来是一个已经工作了三年的熟练工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