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宁市水利工程建设一线喜讯频传,成就显著:治淮湖东堤、湖内工程已经竣工;运河扩大工程(韩庄段)通过验收;湖西大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21万元,占总投资的93%,年底业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世行贷款洼地治理项目23座排灌站维修改造基本完成,34座小水库工程已经全面除险加固……“这些工程的竣工使用,将为我市防洪、蓄水、灌溉、饮水等民生事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我市全面加快推进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铺垫坚实基础。”市水利局负责人这样说。
在市水利局记者看到,着眼资源调配,水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高而编制完成的《济宁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已获得市政府的批复,为我市加快推进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努力方向。2008年以来,我市按照现代水利建设目标,坚持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围绕“保障水安全,促进人水和谐”的治水目标,加快实施“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城市水利、生态水利”建设,积极探索现代水利发展模式,促进济宁由水利大市向水利强市转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保障, 走到了全省前列。
工作中我市把“民生水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今年初计划投资1.74亿元,建设14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37.4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部分工程已经竣工,有效解决17.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我市东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堪称济宁水利工作的亮点工程。沟渠田林路桥涵闸综合治理,9个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5个省级小农水专项工程完成建设任务。全市12县市区全部入选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今冬明春开始,按照现代水利示范市建设目标,将全面铺开新一轮农田建设工程。全市“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将为我市现代农业铺垫厚重基础。
夏秋季节,走进我市东部山区丘岭,森林郁郁,塘坝清水涟涟。这里原本是水土流失严重的“不毛地”,如今却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水常流、不断线的“水帘洞”;人熙攘、车马稠的“观光园”。这样的变化来自小流域综合治理。我市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富民、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
为了解决缺水这一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到今年10月底,我市已累计投入近亿元建成山区截蓄工程9120处,可拦蓄地表水8000多万立方。这些水不仅成为山区人畜生活的救命水,也成为旱天庄稼的保苗水、丰收水。
先蓄水灌溉,再封山固土。山区搞连片治理,封山、打坝、修路、整地、栽树。初步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山上树木葱郁,山下林果茂盛、塘坝座座相连,山、水、林相得益彰”的生态型小流域。不仅美化了济宁大地,保障了用水安全,还给农民带来不菲的农业观光收益。
统计显示,到目前我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多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达到436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70平方公里,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