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孕不育广告在电视上、在公交车上甚至在街道的广告亭里出现,很多人并未觉得会和自己有关,因为数量的泛滥,反而增添几分反感。但当不孕不育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医院存在本身出现的各种问题?它们的生存法则如何?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是如何争夺患者资源的?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总有一两颗“老鼠屎”
“每周一上午,医院大厅就会挤满人,挂号的人非常多,而且都是初诊病人。”济南青华医院工作人员对本刊记者说,“如果时间合适,上午去做化验,下午两点取结果,然后再拿给医生诊断。我们有十几个专家大夫,一个大夫一天的接诊量有五六十个。”
大厅的走廊里,到处都是焦急等待化验单的人。据说,有的医院还要坐等叫号,像是全科医院的门诊。更有传闻,北京的不孕不育医院,预约的诊号竟然排到了几年以后。
求子若渴,伴随而来的是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的不孕不育医院。
“在山东,济南的专科医院最多,因为是省会城市,认知度高,交通也比较方便。”上述工作人员说:“虽然济南的专科医院遍地,但真正得到认可的,较大的民营医院只有五家。”
“每次从长途汽车站或者火车站经过,就会有人问是不是要去不孕不育医院。有一次打车来青华,司机师傅就拼命劝说我到听都没听过的医院。后来,跟在医院一起看病的朋友聊天说起来,才知道司机师傅是有提成的,带一个人去给一点介绍费,要是在那就医再拿些提成。”来自济南周边的一个年轻女患者对记者抱怨无良医托。
“民营医院都是自负盈亏,各样的宣传手段和拉客人赚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拿患者开玩笑,只认钱不治疗,本来民营医院话题就多,这样的行为应该是坚决整顿和抵制的。”上述工作人员说:“每个行业都是有好有坏,但一定还是好的多,只是个别的人和事把一个行业败坏了。”
民营医院生存法则
就医的人多就促进了医院的增多,相同的道理,医院的增多肯定是因为患者的需求不满。那些喜欢二人世界而选择不生育的“丁克”家庭,而想要孩子却总是怀不上孩子的不孕不育夫妇,则被“丁克”。80后的一代“被丁克”,从专科医院门庭若市的现象看来,已经成了一个明显的社会事实。在中国,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中,患有不孕不育的夫妻正在急剧增加,生活压力的加大、环境污染的严重,让这个社会现实日益严峻。
本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专科医院的就诊人数逐年增加,甚至有翻倍的趋势。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第一代人,在自己的生育观面前,孩子显得更加重要。
“别说看到小区里邻居的孩子,就是看到电视上婴儿奶粉、纸尿裤的广告,都会难过。”青岛患者石小姐说:“每当同事朋友问我准备什么时候生,我只能回答不着急,老公工作太忙,再缓缓。其实我们到处求医已经三年多,从青岛到北京,还去过上海,然后济南。三甲的专科门诊,该去的地方都去了,如果这次没怀上,就打算放弃了。”
“在我们这到处求医很多年的人有很多,如果不是在这工作,你根本无法想象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渴望有多么热烈。”青华医院工作人员介绍说:“民营医院在社会上受到很多非议,但是一个民营医院的生存也是靠这些患者,如果我们不比国营医院做得更好,不靠口口相传,不能体谅这些患者求子若渴的心情,我们自己的生存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无孔不入的不孕不育广告
本地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代言不孕不育,成为某民营医院不孕不育爱心大使,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某些电视媒体上,不论时间点,不管时间段,不孕不育及人流广告见缝插针,轮番轰炸,主持人甚至亲自上阵。甚至有网友戏称此类电视台为“不孕不育电视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