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守候在杨玉香身边。(资料图)记者 周青先 摄
11月29日讯 据《齐鲁晚报-今日运河》报道,在济宁第一人民医院,有140名尿毒症患者靠长期透析生存,尽管换肾是一种替代性治疗方法,但肾源短缺的问题,让这些患者只能选择等待。
作为一名肾病患者的家属,黄先位对肾源的期盼非常热切,他告诉记者,尽管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但他仍想方设法筹钱为妻子杨玉香换肾。苦苦等了5年之后,妻子因为没有合适的肾源而去世。妻子杨玉香作出捐献器官的决定,也是想让这样的患者少一些等待,多一些生存下去的机会。
“这里有140多名患有严重肾病的患者,他们需要长期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周生国说,他们每周要做三次透析,共计12至15小时之间,这种血液透析属于临时替代治疗,长期会带来各种并发症。最好的办法是采取肾移植手术,进行完全替代治疗。
“尽管肾移植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但肾源的严重短缺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周生国表示,根据尿毒症的发病率推算,目前济宁市约有700多名靠长期透析生存的尿毒症患者,尽管他们有做肾移植手术的愿望,但他们面临的问题还是找不到肾源。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济宁市登记报名捐献遗体、器官者已有51人,有15人完成了捐献,其中遗体捐献者10人,眼角膜7例,器官捐献2例。在他们当中,有干部、教师、工人,也有高级工程师、医务工作者。
济宁市红十字会综合业务部部长唐秋美表示,器官捐献,让逝者身体的某一部分继续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对逝者来说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对逝者的亲属来说也是一种对亲人的寄托。在广州、上海、南京以及青岛等比较发达的城市,器官和遗体捐献率比较高。志愿捐献者少主要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