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讯(通讯员 孟翔鲲 刘萌 李发祥)11月11日10点左右,在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名可疑男子正在用液压铰钳撬别电动车,突然两名左臂带红袖标的保卫人员出现在他的面前,将这名男子当场抓获,并通知红星新村派出所赶至进行调查情况。经过询问,这名朱姓男子对其盗窃电动车的犯罪事实进行了如实供述。这正是济宁市公安局市中区分局开展"红袖标"工作的一个缩影。
如今,在济宁市区街头巷尾,企事业单位,处处看到左臂带红袖标的身影,这种让群众眼里看的见,亲身感受到的是安全、是依靠,正是这种新的形势下群防群治的新机制,形成了群众呼声有人听、矛盾纠纷有人调、可疑情况有人报,不良现象有人管的良好局面。开展联动机制以来,全区"红袖标"队伍共协助公安机关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98名,张贴各类治安防范宣传单5000余份、服务群众160人(次)、调解邻里、家庭纠纷256起,全区42.8%的居民小区、61.4%的村庄、84.3%的单位实现了"零发案"。
今年以来,济宁市中区深入开展以"居民群众安全、社区村庄安宁、城镇街道安定"为目标的"三安"工程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各镇街的职能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提高基层治安防范能力,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为破解"人防"这个难题,从2012年10月底开始,组建以公安民警为主,巡防、民兵、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的3000人的"红袖标"队伍。"红袖标"队伍采取弹性工作、错时工作、集中上岗等多种形式,加大易发案时段、易发案重点部位的巡逻防范,压发案,保安全,红袖标舞起来,提高管事率,加大与现行犯罪碰撞率,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
12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蒋林社区居委府河小区进行实地采访,看到4名由小区居民组成的"红袖标"队伍在社区民警张秀伟的带领下,正在小区内进行巡逻,对楼下随意停放的自行车进行规整。其中的李大姐对记者说:"我们每天都抽出时间对车棚、楼洞、小区走一遍,检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不留一点死角。""红袖标"大多为社区居民,对附近街道、路段一般较为熟悉,这支队伍步行穿梭于社区的大街小巷,观察居民住宅、车辆是否上锁,留意街道上是否有可疑人员出没等,并协助公安机关调解部分较为轻微的邻里及家庭纠纷。小区刘大娘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有了这些义务巡逻队,俺们上班放心,睡得安心,过得舒心。"
"红袖标"中有部分党员和退休干部,基层工作丰富,具有威望、发动能力较强的的优势,在辖区居民中宣传普及"群防群治"的理念,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了治安防范工作当中。进一步扩大参与全民治安的群众队伍,形成了"星火燎原"的良好效果。
红星新村派出所所长赵军说道:"'红袖标'来源于群众,通过上门走访、在公共场所发放宣传单、张贴治安预报、通报警方信息、预警可防性案件等形式,协助民警向群众普及各类安全防范知识,动员群众增加物防、加强人防、提高技防,堵塞防范漏洞。
据悉,在济宁市中区警方的指导下,采取"轮值轮训"的模式,将巡防队员、民兵、治安志愿者集中起来,采取分期分批封闭式培训,提升"紧急联动、快速集结、快速反应、迅速处理、维护稳定"工作能力,一名民警带领,一名巡防队员、一名民兵、一名治安志愿者的4人小组,左臂佩戴"中区巡逻"红袖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岗点值守、线路巡查、辖区巡逻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棋盘式"、"网格化"大巡防格局,有效维护了社会面上的治安稳定。在"红袖标"中,巡防队员按照"突出主业职能、打造巡防精兵"要求,已成为维稳的一支"尖刀队",建立了24小时全天候待命制度,每天保持80人以上人员值班备勤,全体队员始终保持良好的备战状态,保证随时接受指令,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处置各种治安案件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