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收获的季节。
2012年10月26日下午3时,泉城济南,山东会堂一楼会议室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来自全省十七个地市的文学骄子,参加了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颁奖会议。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来到会议现场,亲切接见了获奖代表并作重要讲话,向获奖作者表示热烈祝贺。长篇小说《老转》的作者秦效厂是得到祝贺的其中一位。“老秦的《老转》获奖了,老秦也是个‘老转’。”得知这一喜讯,笔者萌生了采访老秦的念头。恰巧,当中国第十三个记者节来临之际,笔者与老秦同往泰安参加庆祝活动,并住在一个房间。我们谈起往事和创作《老转》的艰辛和意志、毅力,这一夜我们彻夜未眠,这绝对是一个温馨并有些激情的夜晚。
对文字的热爱让一个“新兵蛋子”迅速成长
认识老秦是从他写的一首歌词开始的:“济宁城,小苏州,四十五里到长沟,运河码头人来往,义河酒馆客满楼……”
老秦平时话语不是很多,但我总觉得这个老转有点“道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谈家庭,谈朋友,说认知,大手一挥,也是激情满怀。笔者谈从企业走向新闻单位的感受,他谈从部队奔向新闻大门的脚步,直说到对广播事业的热爱,颇有点慷慨激昂、“指点江山”的味道。
1952年10月,秦效厂出生在嘉祥县马集乡翟庄村一个农民的家庭,在家里排行老四。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田里农活样样都会,为人真诚,朴实谦逊。母亲一生勤劳简朴,团结邻里,总是被人称道。父母的美德,大概在“小四”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秦效厂算不上是一个“全面”的学生,但他的语文课却出奇的好,他的老师总是“偏爱”他,他的每篇作文总是在课堂上宣读。升入高中后,功课之余秦效厂喜欢上看小说,《家春秋》、《青春之歌》……还有《西游记》、《水浒传》等,他都读过。
1969年12月,正在上高中的秦效厂应征入伍,这年他只有17岁。
1970年国庆节前夕,在部队工作9个月后,老秦清楚地记得:在讨论他入党的那个大会上,领导和同志们把信任的眼神投向他,一只只手齐刷刷举起,这时,他的心快要跳出来了,一个入伍刚刚9个月的“新兵蛋子”光荣加入了党组织,消息传到家乡,父母高兴得直掉眼泪。
1970年12月,老秦当上了连部文书,还兼任通讯报道员向上发稿。业余笔耕,艰辛尤甚。然而天道酬勤,当他写出了第一篇人物消息“思想教育不能一劳永逸”,便刊登在《工程兵报》上,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有一篇稿件发表在《解放军报》上,不仅刊登在显著位置,还加了编者按。
1976年8月,秦效厂被提拔为组织股干事。这一年老秦为部队写团党委工作年度总结,一篇“洋洋万言”的文字稿送给政委审阅。政委看后说了四个字“又臭又长”,就给“枪毙”了。当时老秦无地自容,也就从那时起,老秦下决心要写好总结材料,用老秦的话说,部队的“笔杆子”都是领导“羞”出来的。
1982年底,秦效厂担任了沈阳军区守备第三十五团宣传股长职务。“宣传股长是团里的主要笔杆子,干这个差事是要有点真才实学的。”他带着笑意对笔者说。老秦自修了辽宁大学党政干部基础理论专业大专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在部队里,他除了积极完成各种材料、写新闻、通讯外,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等也先后发表在军以上单位的报刊和杂志上。
1986年12月,秦效厂结束了17年的军旅生涯,转业来到济宁人民广播电台当了一名普通记者。谈起当时的部队大裁军,老秦的心情很不平静,每个军人对部队都是一腔深情,脱掉军装,就意味着今后的路要从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