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省文化厅在曲阜召开了全省文化产业科(处)长会议,17个市的文化部门代表齐聚一堂,总结交流2012年文化产业工作,并及早谋划今年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济宁的与会人员评价道,这既是梳理工作,也是一次与兄弟市互相学习的机会。
2012年以来,济宁市以大力实施文化建设"突破曲阜"战略为中心,围绕"打造孔子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市"这一主线,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大集团拉动等发展战略,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在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16个,已完成投资68.3亿;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1万余家,从业人员11多万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将"文化建设"列入需要突破和落实的任务之一。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抓手,面对新要求,济宁文化产业该如何持续快速发展?在成绩的背后,还有哪些瓶颈问题亟待突破?带着疑问,记者专访了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伟。
文化优势正转化成经济优势
《济宁新闻》:目前文化产业项目遍地开花,但人们更希望看到它们遍地生金。请问在目前这些文化产业项目是否已经露出了转化成了经济优势的势头?
徐伟:济宁文化产业项目数量很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单单在去年7月5日举办的"2012济宁(北京)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上,济宁就签订重大文化产业项目58个,总投资额680亿元。目前这些项目有的正在进一步深化规划设计,有的已经开工建设,有的已部分投入运营,已明显崭露出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势头。同时,纳入全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指挥部统一调度的16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目前都正在按计划积极施工建设中。例如位于城区东部总投资85亿元的东方文博城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按施工计划紧张施工中,其中春节前东方艺术中心项目将建成封顶,明年五一前将投入运营;该项目明年还将开工建设欢乐主题乐园、360度球幕影院、东方文化创意大厦等项目,建成后不仅将积极带动就业,同时将对美化济宁城区形象、带动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企业需补齐发展短板
《济宁新闻》:文化企业无论大与小,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盈利模式。在文化企业发展所需的要素中,您认为,济宁的文化企业普遍缺什么,如何补?
徐伟:济宁市文化企业的基本情况可以用"散"、"小"、"弱"三个字来概括,缺乏能带动全局发展和产生较强品牌效应的大型文化龙头企业,同时有一定规模基础的骨干型文化企业尚不具备向品牌型文化企业迈进的能力。部分文化企业墨守成规,满足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长远目标,造成技术、管理落后,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济宁文化企业普遍弱小、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在于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文化产业作为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熟悉了解一个地方的深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同时还要具备高端的营销策划能力、市场经营能力等,我们缺这种人才。
为切实解决人才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现有文化创意人才及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做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吸引高端文化人才为济宁文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在资金投入方面,一方面我们要积极用好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大力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强与金融保险机构的合作力度,降低投资风险,拓宽我市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
正视差距与不足
《济宁新闻》:全省文化产业科(处)长会议上提到,"济宁文化产业发展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比,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差距和不足体现在什么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