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邱建国
冷空气姗姗来迟,雾霾可能很快就要散去,此时出台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八项措施,虽有些亡羊补牢的意味,却为今后应对此类事件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这一点,甚至比应对这一轮的雾霾袭击更重要。
无动于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所措,在缺乏经验和样本的情况下,反应略显迟缓其实可以理解。回应关切,出台措施,迅速动员,立即行动,我们从中看到了姿态,也看到了行动,这种快速反应机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驱散雾霾,而在于对建立空气污染应急机制进行了探索,在于为今后应对类似事件提供了参考。
空气污染,事关每个人的安全与健康,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因而整个城市层面的应急机制不可或缺。如今开了这个头儿,虽然还不是尽善尽美,但却可以继续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一个“自动响应、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有效机制。
不得不承认,连日雾霾天气给所有人都好好上了一课,我们的环保意识,不应该只在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才被唤醒。
既然如此,就不要抱怨单双号限行带来的不便,因为这可让下一轮的雾霾袭击晚来几天;既然如此,就不要抱怨停工限产带来的损失,因为这可以让我们看到蓝天;既然这样,就不要因为冷空气到来而沾沾自喜,因为驱散雾霾不能总是指望老天。治理环境污染,每个人的眼光都该放长远。
既然已经开了个好头儿,那就不要停留更不要回头,建立应急机制,减少空气污染,各显其能,各尽其责,立即行动。
延伸阅读:济南限行凸显四大难题 外地车来济遭遇“迷城”济南限行首日车减三成 出租车收入增两成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