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5年,20年,“最美好的年纪,都留在了边疆戈壁滩。”已经年过花甲的孔繁琦常常感慨着自己的幸运。
回到济宁两个多月,看着窗外朦朦胧胧的冬天,孟永寿便忍不住去想格尔木的天。“都变得不认识了”,这里曾是他的第一故乡。离开了48年,济宁似乎变得有些陌生;而生活了48年的格尔木,似乎还是那样亲切。
三颗赤诚心
“国家让你去开拓边疆,青年们义无反顾啊。而且当时涌现出一些知青模范,国家领导人都接见他们,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孟永寿说。
“真诚、理想、天真、幼稚,”回想起1965年9月27日踏上列车时的心情,68岁的孟永寿给出了8个字的概括,这8个字是当时知识青年们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支援边疆的普遍心态。“国家让你去开拓边疆,青年们义无反顾啊。而且当时涌现出一些知青模范,国家领导人都接见他们,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孟永寿说。
1966年5月,17岁的张庆河报名去甘肃建设兵团,虽然他也怀揣着《青春赞歌》里建设祖国的理想,但他更希望像街道动员知青支边时说的一样,到了兵团能吃上饱饭。“糊1000个火柴盒能赚5毛钱,父母就靠这供养5个孩子。”张庆河说,他报名时,父母和老师都强烈反对。但那时张庆河已下定了决心。“少一个人喝汤,其他人就能多喝点。”张庆河回忆说,到了甘肃,拿起铁锨挖水渠时,张庆河才明白,白馍馍原是这些知青们自己动手种出来的。
高中毕业的孟永寿在地里忙着割麦子,眼看着天就要黑了,突然有人来说让他去西宁开会,他来不及换下打着补丁的裤子,便急匆匆地赶到西宁。他被通知将跟随青海工农代表团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在之后的两个星期里,孟永寿感受着理想火花绽放时的幸福感,“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我们,在天安门上看阅兵,那种激动无法形容,这也成了我永恒的记忆。”孟永寿聊起这些,他很兴奋。
同参加国庆观礼的激动一并刻在孟永寿心里的,还有知青们的艰苦岁月,“开荒,种地,最好的青春都留在了那里。”孟永寿说。
四句经典话
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就是知青精神。
“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就是知青精神。”把这四句话念一遍,付士珍也把一段知青故事过了一遍。“知青是时代的产物,支援了建设边疆地区建设。知青精神不能忘,知青的贡献也不能被忘记。”付士珍说。
从兵团带回来的搪瓷缸子,已经磕掉了几块瓷,但谷祖仁舍不得丢掉。看着搪瓷缸子上的红字,他经常陷入沉思,“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中国人民解放军。”谷祖仁说,如果没有这些字,也许当初就不会去支边了。
“刚开始还想着何处黄土不埋人,我们要扎根边疆。但慢慢地发现,这里的盐碱地就长不出庄稼,自然环境有点恶劣,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拥有初中学历的孔繁琦,在兵团当老师,他曾为烫伤的学生捐过皮,也见过战友死在边疆。1973年,支边7年的孔繁琦以教师身份返回城市,继续教书直至退休。
记者手记>> 知青们老了 但知青精神永存
他们是被时代改变的一群人。不管当初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为国家开拓边疆的伟大理想,还是为了填饱肚子,吃上白面馍的现实愿望,在时间列车不可阻挡的行进中,或许他们当中的有些人生活还存在困难,但他们不曾埋怨过知青岁月,也为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
“在那段岁月里,我们付出了,也得到了。我们得到最多的是磨难,环境的,生活的,正是这些磨难,锻造了我们的意志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对于知青经历,我们也没有后悔。”在联谊会上,很多知青都说,感谢磨难,让他们更加坚强。
孟永寿说,在格尔木开荒种地,让他的性格坚韧了许多,这种记忆永远不会忘记。对与错,我们不去评断,这需要历史给出评价。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们确实是边疆的开拓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