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
购物卡、美容美发卡、健身卡、洗车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济宁的不少商家开始推行预付款消费模式,即先交钱,再分次享受服务。不少消费者也都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表示十分欢迎。不过,在先交钱再享受服务的过程中,也夹杂了不少变数,商家失踪、丢卡不补、打折缩水……这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
预付卡风险大买了卡无处花
“我三个月前办的1000元美发卡,还没有消费过,店就被转让了,现在的老板不肯承认我的卡,这可怎么办?”市民吴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年初,自己在任城路一家美发店里办了一张1000元的美发卡,当时店员推销时说充值就送一套价值800元的保养套餐,并且美发卡永久有效,不限制使用时间,吴女士当时就心动了,立刻充值办理了一张。近日,吴女士想去换个发型,来到美发店却发现店已经改头换面,不仅店名换了,就连装修也和之前不一样了,进去一问店员才知道,原来,之前的老板两个月前把店面转让给了现在的美发店老板。当吴女士询问美发卡是否还有效时,店员表示美发卡和该店没有任何关系,原来的老板在转让时并没有交接这些美发卡。
购物卡不记名消费者受损失
现在各大商场、超市都在发售购物卡,特别是逢年过节,这种购物卡成了送礼的最佳选择,但这种不记名的购物卡没有设置密码,任何人都能随意使用,并且丢失后没办法补卡,这也让消费者非常头疼。“买购物卡就是图个方便,但是不记名没办法补卡却是个大问题,去年我就丢失了一张价值1000元的商场购物卡。”正在一家购物中心收银处刷卡的陈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曾在逛街时不小心丢失了一张商场购物卡,等到该商场售卡中心咨询时才发现,该卡无任何售后服务,一旦丢失,损失由消费者自己承担。“在商场买1000元的购物卡需要1000元,但在网上买只需要880元就能买到,就因为价格的诱惑,我被坑了500块钱。”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前段时间自己在浏览网页时发现,有人在网上发布8.8折出售商场购物卡的信息,张女士心想,如果购买该卡去商场消费,不管买什么都相当于打了折扣,非常划算。当即联系上卖家,通过网上银行汇款880元,一天后便收到了快递寄来的购物卡,张女士兴奋地前往商场消费,不料在消费时却发现,该卡内只有380元。等再一次联系卖家时却找不到人了,张女士也只能吃闷亏。
预订鲜牛奶使用有时间限制
家住市区红星东路附近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年前在小区附近的一家奶吧给孩子订了150块钱的鲜奶,但是孩子太小喝了拉肚子,办卡时对方说什么时候来拿鲜奶都行,不过等到年后李女士再去这家奶吧拿奶时,情况便不是这样了。“这次跟订奶时完全不是一个态度,说订了30天的奶,40天的时间就必须喝完,最后剩下几斤的话可以稍稍往后延。”于是李女士提出可不可以再续上钱,然后上一次没用完的继续用,对方说这样也不可以,之前没用完的就作废了,而且系统上也不会再留存信息,新订的鲜奶从预订的日期开始算。“过了个年,这家奶吧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既然交了钱,为什么还要限制什么时间用完?”李女士表示对商家的这种行为既无法理解又很无奈,算是花钱买了教训,以后不打算再去这家奶吧消费。
预付消费考验商家诚信度
记者了解到,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银行以外其他非金融机构、企业是否具有发行预付款卡的权限,没有明确规定,对发卡人的主体资质、资本要求、经营范围、发卡面值等具体环节,更是无规范可循。像这种预付款消费模式,是以社会的诚信、有序的市场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前提的。在这些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预付款这种消费模式就有被恶意运用的危险。消费者最好在对一个商家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之后,再考虑这种预付款消费模式。(记者李姣 刘利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