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济宁无疑有着特殊的意义:山东段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当年河道总督衙门的所在地、大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南北物资水运重镇……也正因为如此,在大运河申遗工作中,济宁登录了62处遗产点,成为运河沿岸城市遗产点登录最多的城市之一。而这62处遗产点中,有11处被列入了申遗预备名单中。不过略有遗憾的,这11处遗产点中,济宁市区所登录的遗产点无一通过。这,又是为什么?
被“遗忘”的“重点”“咱济宁的运河,那是个宝贝。”7日上午,记者在济宁采访搭乘出租车时,出租车司机小刘这样对记者说道:“你来济宁(采访)来对了,咱济宁的运河是现在最后的一段活运河,往北运河就没了。”
虽然对“申遗”并没有具体的概念,但是这并不妨碍小刘对于运河申遗的关注:“要是成功了,旅游肯定会起来,旅游起来了,我们出租车也跟着沾光,就看咱们政府能不能给力一把。”事实上,对于大运河“申遗”,济宁市的相关部门早已开始着手准备。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济宁市文物局近年来不断地进行走访调查,对于运河济宁段的遗产点进行勘察,总共登录了62处遗产点,而经过国家文物局确定,其中的11处运河遗产点段列入了申遗预备名单。“所谓的遗产点段,就是指能够反映运河特色的一些遗址或者是设施,比如说闸、坝、桥、河道以及其周边相关的建筑等等。”济宁市文物局大运河申遗办公室副主任李广芳表示,在被列入名单的11处遗产点段中,作为运河心脏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首当其冲的被列入其中,此外一些保存较为完整,功能较为重要的闸坝、运道也被收录:“这其实是一个好事儿,能够让这些遗址得到更为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不过对于遗产点的评定,也有一些学者觉得不够完美,济宁运河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杜庆生就是其中之一:“我觉得这个遗产点的评定,还是有一些遗憾的,比如说顺河东大寺,比如说河道总督衙门,这两个没能进入名单很遗憾。”
在杜庆生看来,作为“运河之都”的济宁,理应将河道总督衙门作为一个重点进行申报,但是遗憾的是,河道总督衙门连大名单都没能进去,而另一个顺河东大寺虽然进入了大名单,却与最终的评定结果失之交臂:“为什么济宁叫做运河之都?就是因为河道总督衙门设在济宁,没有这个衙门,运河之都的名号就不算是实至名归。”
运河之都源于总督衙门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金兵押解到大都时,曾经过济宁所在的济州,他曾在诗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济宁:“百草尽枯死,黄花尽秋色”、“路上无行人,烟火缈萧瑟”,不过这样的情况也许仅仅只持续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济宁就顺利的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当年在元朝担任枢密副使的马可波罗曾在游记里这样描述济宁:“济宁,这是一个雄伟美丽的大城,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河中航行的船舶,数量之多,几乎令人不敢相信……河中航行的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因为大运河的开通,济宁从“百草尽枯死”瞬间转身为“运河重镇”,而到了明代永乐年间,济宁已形成“舟东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冲繁遂甲山东”的要冲之地:“更为重要的是,就在济宁以北不远的南旺,修建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因此这时候的济宁无比重要,可以说关乎着运河的生死。”杜庆生这样对记者说。
也正因为如此,明永乐九年,朝廷在济宁设总理河道、总督河道,简称总河,成为了运河最高行政管理机构,而清顺治年间,则在济宁设立了河道总督衙门。主要负责运河的行政管理,总理运河营防,掌管催调、护送粮船等工作。“那么这个衙门是什么规格呢?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水利部,担任河道总督的官员,大多是正二品或者从一品的官员。还有史料记载称,河道总督衙门下还设立72衙门,负责治理运河。”也正因为如此,明清两代的治河名臣如潘季孽、刘东星、朱之锡、靳辅、张鹏翮、林则徐等均曾在此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