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讯(通讯员 韩阳 顾梅)山东省邹城市张庄镇东北洼村位置偏远,238户、811口人的村庄内,既没企业,也没副业,2001年村支部书记张计国接任时,却有着95万多元的外债。怎样把村里老少爷们的心聚在一起?怎样让这个村摘掉“落后”帽子?张计国对记者说,当时他也有些茫然。
张计国是张庄镇政府当时走村访户后请回村的“能人”,他当时带着100多人在济南历城区干建筑,一年能净落10多万,是个让村人羡慕的老板。“当时镇里领导给我联系了四次,第一次我想也没想就拒绝了。自己的村自己还不知道?我还不如多挣点儿钱年节给村里点儿呢。可第四次和镇领导长谈一上午后,领导的诚意打动了我,终于答应回村挑担子了。”可令张计国没想到的是,接任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清还95万多元的债务!
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没有集体经济就意味着没有集体收入,虽说当时有“三提五统”,可那点儿钱能够平时开支就不错了,怎么还债?张计国思来想去,觉得村里欠得钱要靠发展集体经济来还,村容村貌改善也要靠集体经济作支撑,除此之外,别无好法!理清思路后,他和班子成员商量,到老党员、村民家里拜访,最后终于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每家拿出一分地归村集体,村里用这二十多亩地栽种速生杨,杨树卖钱后还债、解决村里百姓难题。
2008年,东北洼村集体经济帐户上有一大笔钱入帐:杨树款70多万!村里用这笔钱还了所欠户家、个人的债,再加上之前自建的3条东西水泥路,2006年完成的自来水工程,出门亮堂堂的路灯,用村民苏现生的话说,就是“出门不踩泥,自来水哗哗响,晚上路灯亮,村子有街有巷,老百姓对村干部哪还有成见?只剩下支持了。”
由2001年到2011年,东北洼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却停滞不前。“幸好这时村里来了‘第一书记’!”张计国说,他就是被驻村“第一书记”左娜的一通电话给“喝”醒的:村里班子强,村民素质高,为啥这些年村里发展慢?这通40分钟的电话让张计国想了一夜,终于想通了症结所在:因为村里钱少,很多事没法干,不敢想,集体经济薄弱依旧是制约村里发展的瓶颈!“我们村共有耕地1380亩,除300亩洼地外,其余都是山岭薄地,一年一季地瓜或花生,一亩也就几百元的收入。我就琢磨着,人家能在山上种核桃种樱桃,咱咋不能种?经过班子成员商量,我们都认为立足村庄实际,发展干鲜果品是最适合东北洼村发展的路子。”张计国说,镇领导对他们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想法很支持,并帮忙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确立了由土地整理到退耕还林直至发展有机林果业的目标。
张计国给记者详细介绍了村里土地整理情况:村里1000亩瘠薄零散地块得到归并深耕,修了3000多米生产路,架了2座桥,建了3个拦水堵……“这都靠‘三个全覆盖’的扶助。如果没有‘第一书记’引导,没有联系我们村的济宁检察院,我们上哪里知道土地整理去?”张计国真诚地说。而土地整理让东北洼村1000亩地由零化整后,下一步怎么办?
2012年6月,邹城市林业局组织邹东乡镇村民到汶上、石墙、香城等地学习林果种植。张计国利用这个机会,找了四辆车,带了部分对林果种植感兴趣的村民加入学习大军。现场看加上果农的热情介绍,激发了村民发展核桃种植的信心决心,再加上退耕还林的扶持政策,建设千亩核桃园成为东北洼村的具体方向。
2012年12月15日,张计国和东北洼村的很多村民都记得这个日子,这一天,东北洼成立了核桃种植合作社,这是村里第一个专业合作社。“通过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我们将长期外出、在外经商者的承包地通过土地流转将经营权流转到核桃种植合作社,愿意种核桃的可以和合作社签合同,一起发展核桃园。”通过这一方式,现在东北洼村发展核桃种植户58户,共同经营1000亩核桃园。